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想跟孩子和平相處、提升親子互動?這3溝通技巧是關鍵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世茂出版 2018.07.03 15:30

養育者也需要幫助

在思考如何協助依附障礙孩子的同時,別忘了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也深受這種障礙之苦。近來增加不少雖不至於到不當管教,但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而極少使用富有情感的言語與孩子對話或皮膚接觸的親子關係。

因此,當下不僅是要針對孩子進行治療,當務之急更是要建立能夠對這些父母進行治療、照護的支援體制。不僅是提供諮詢或心理治療,也可以考慮依症狀進行投藥等治療。

受到這樣的現況影響,近來出現許多以父母或養育者為對象,教導如何與孩子形成適當依附關係的課程。雖然在腦科學方面尚無法舉證,但是,通常也會在「依附關係修復課程」(修復依附關係的治療方法)中對養育者合併進行「父母管理訓練」,讓養育者回顧自己生養育兒經過等心理治療。

除此之外,還有稱為CARE(Child-Adult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的心理教育介入課程,讓父母有意識地進行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日常溝通,與孩子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院所開發的課程,則是不論是否已經有心理創傷,所有成人皆可嘗試參加。

他們是透過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方法,讓成人有一些具體的經驗,藉此提升與孩子之間的連結。本人所屬的醫療單位也積極針對這些對育兒抱有不安的親屬、不願上學的孩子等進行CARE。

日本方面亦有由白梅學園大學─福丸由佳教授主持實踐以及推廣CARE的工作坊。正常情況下必須由專家指導、實行會比較恰當,但是在此特別介紹其中一部分。

建議父母以及身邊的大人可以對孩子「積極的使用三種溝通技巧」:

1.覆述。

2.用言語描述行為。

3.具體稱讚。

技巧①是當孩子告訴你:「你看,我畫了一顆好紅的蘋果喔!」的時候,可以適當借用孩子剛剛講過的話,覆述一遍:「真的耶,你畫了一顆好紅的蘋果!」讓孩子成為會話的主角,也讓孩子覺得「你們有在聽我講話、有理解我的想法」,孩子就會更願意講話、增加彼此對話的頻率。

技巧②是當孩子做出一些適切的行為,例如將繪本放回架上,就對孩子說:「哇!你有把書收好耶!」藉由語言,傳達出你有興趣與關心的地方。對孩子而言,會成為一個學習良好事物的契機。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目前所進行的課題保持注意力,並且得以自行整理對這些行為的想法。

技巧③是當孩子有一些優良行為或態度時,要具體地稱讚:「你把玩具借給朋友玩。好了不起喔!」比起懲罰或威脅,稱讚更具有增進行動力的效果。不僅是孩子,你應也會覺得自己的心情變得輕鬆,雙方能夠建立起更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建議避免的三種溝通方式」如下:

1.命令或指示。

2.不必要的詢問。

3.禁止或否定的表現。

所謂的命令或指示,是指從孩子身上奪取主導權。例如,面對學校的繪圖日記作業,孩子已經自己決定好要撰寫的題目,正在埋頭苦幹。然而,希望作業內容能夠更充實的大人們卻建議「要不要試著往這方面寫呢」,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既然說話,就表示希望我順從他的期待」。萬一孩子不從,大人就會生氣,孩子也會變得不快樂。

是例如孩子正在思考事情,當大人突然提出「你在想什麼」等不必要的詢問時,就會中斷孩子的行動、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或「你要回房間了嗎」這種詢問的方式可能會變成審問孩子,而讓孩子感到思想被否決,必須多加注意。

是指「不准」、「不要」、「不可以」等否定或禁止的言語,這些言語會在彼此之間產生不愉快的交互影響作用。「立刻停下來,不准哭」、「不要找藉口」、「不可以弄得亂七八糟」…大人經常會在焦慮的當下隨口說出這些話,但是用這些否定的語言不但無法改善問題,反而還會增加孩子出現這些負面行為的比例。

在調整孩子的發展環境方面,由於父母為此煩惱不已,因此給他們一些協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事。為了不讓這些孩子將來同樣也對自己的下一代施以不當管教,建立不正常、不完整的親子依附關係,今後人們應當加強與醫師等專家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的合作,建立可以協助處理父母心理問題的系統架構。針對父母的具體協助以及照護方面,還會在終章做更詳細的敘述。

本文出自世茂出版《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1/5803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