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練習說再見 崑山科大「分手博物館」 百件紀念物說故事

中央社/ 2018.06.28 11:26

練習說再見 崑山科大「分手博物館」 百件紀念物說故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628 11:26:34)臺灣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博物館,各種議題都能藉由蒐集故事,來牽引出另外一道議題的討論。崑山科大舉辦「分手博物館」展覽,透過課程鼓勵學生提供封存的回憶,勇敢和過去道別,分享背後的點點滴滴。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免有過幾次分手的經驗,每個人療傷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能為自己帶來成長。因此,崑山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林幼雀老師帶領「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新創計畫-閱˙說˙敘事探索課群」計畫團隊,為此籌辦為期一週的「分手博物館」,由修課的學生向外界徵件,或是提供自己的故事及紀念物品來展出。林幼雀老師表示:「在籌辦過程中,經過不斷的修正與討論才能有這次的成果,希望能讓學生們學會面對分手,分手不單只是情人間的分手,也包含親人、寵物的離別,或者隨時間流逝而淡去的事物等等,這是人生的必經歷程,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面對分手這個課題。」以不同角度來看待過去,並從中學習與面對,收拾好情緒才能迎接未來。

活動從104學年度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四屆,此次同時結合了通識「性別與法律」、「疾病預防與照顧」與專業「數位邏輯設計與實習」等三門課程,一共展出110件以上的物品。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原有的通識課程,還加入專業領域課程,讓專業與通識接軌,並讓同學們以「分手」為議題展現專業所學。由於「分手」這件事常常來得措手不及,很多的話常常留存放在心中,待時間的流逝才能漸漸放下,因此展覽也提供明信片,讓觀展者藉由明信片傳達當時想說卻來不及說的思念,或感謝對方的話,並協助將明信片寄出,讓觀展者彌補心中的那一份缺憾。

展場中展示著一雙名為「沒有聲音的鼓」的鼓棒,敘述著:「這是個沒有聲音的鼓,在媽媽離開後,這雙鼓棒再也沒被打開,一放就放了近十年。」鼓棒是作者母親生前用來打擊最愛的樂器,但在一場意外後,隨著母親的離開而沉默,保留這雙鼓棒,就像是母親還在身邊一樣從沒離開過;另一把名為「親棄」的吉他,是作者對於人際疏遠的感慨,這是作者和表姊小時候的回憶,他們曾經很要好,也一起學著音樂彈著吉他,但隨著年紀增長,表姊到外地求學,科技雖然發達,卻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也將他和表姊的距離越拉越遠,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把代表著過去回憶的吉他,也留下了無比的感慨與惋惜。時間是如此殘酷,帶走的不僅僅是歲月,還有那些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相處的時光,要好好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才能不留遺憾的面對分離。

「甜蜜的負擔」是作者賦予胎毛筆的價值,「人的一生能有多少身分,是子女、是父母、是別人的員工,隨著時間變化身分也有所不同,胎毛筆是母親送給兒子的紀念物,也提醒著自己肩上背負著的責任。」胎毛筆陪伴了作者23年的時光,也見證著他的成長與改變,就像母親牽著的手一步一步向前探,雖然母親總有一天會鬆開手,但在不安中的探索與成長,都能由這支筆照亮前方的道路,帶著母親的祝福繼續往前邁進。

除了分手物件展之外,另有實作區及影音區。前者,即藉由社會議題-分手讓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相互融滲,極具跨領域合作之特色。例如電子工程系數位邏輯設計與實習課程學生運用數位邏輯的概念設計出「心電感應儀」、「分手計時器」、「期待再相逢」、「情緒互動器」等;另外民生應用學院疾病預防與照顧課程學生也運用桌遊設計概念將課程知識轉化成與社會議題相連結的實作如「與疾病分手」桌遊卡設計等。後者,即經由角色扮演學習同理分手的情緒轉折。

林幼雀老師說:「分手是一輩子的課題,很難不傷心,這當中也可能夾雜著許多負面的情緒,而身邊朋友們也要學會的是陪伴,讓對方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人。」有別於一般心靈上的安慰,分手博物館試著讓同學們換位思考並積極面對,這些悲傷或不安都將成為推動自己向前走的力量,因此,每一次的分手何嘗不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呢?

Kun Shan University:http://www.ksu.edu.tw/focusNews/detail/8172

訊息來源:崑山科技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669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