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當個聰明的智慧病人 醫病共享決策讓溝通零距離

中央社/ 2018.06.15 14:48

當個聰明的智慧病人 醫病共享決策讓溝通零距離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615 14:47:23)「醫師,我爸爸的呼吸器還要戴多久?可以成功脫離呼吸器嗎?」、「洗腎!?到底哪種才適合我的病情?」花蓮慈濟醫院落實響應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醫病共享決策計畫」,日前首次舉辦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推動計畫競賽暨發表會,吸引了十五組醫療團隊參賽,透過臨床經驗分享交流,讓醫病溝通再進化。

從疾病末期的緩和安寧治療選擇、脫離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照護目標,下背痛、胃食道逆流、巴金森氏症治療,甚至是否接受減重手術、控制高血磷藥物選擇,都是這次SDM競賽的主題。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李毅醫務秘書表示,很多病人來到門診,常不知道自己要接受什麼治療?為什麼要接受治療?有什麼副作用?這些疑慮都會增加病人的恐慌及負擔,因此花蓮慈院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希望由醫師、護理師等跨團隊與病人、家屬共同做出治療決定。

胸腔內科呼吸照護中心從2016年開始在病房推動「醫病共享決策」,橫向跨了9大領域(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社工師、志工),以創意發展出照護地圖並分期歸類,提供整合式的呼吸照護服務,協助長期使用呼吸器病人早日脫離呼吸器。推行兩年多來,有效提升呼吸器成功脫離率74%、降低依賴率13%,甚至是安撫家屬照護的焦慮感。因此獲得此次競賽冠軍的肯定。

「由於同仁互動增加,引發在各項醫病共享決策(SDM)工具、輔具的設計與研發興趣,回歸到醫療上,現在不只病人受益,醫療團隊同仁也一起受益。」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劉迪塑強調,過去在病房向長期使用呼吸器病人的家屬提出照護目標時,病人及家屬對治療方向毫無想法,只能焦慮地照單全收;但這幾年,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強調「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家屬也能成為醫療決策團隊的成員,進而討論出一套對病人最妥當的治療方式。

花蓮慈院不僅積極參與規劃許多與病人相關的共享決策SDM,在醫院實際運用後,民眾普遍反應在面臨治療或檢查的選擇時,能獲得足夠的幫助與建議,並在掌握治療選項的優、缺點下,做出最適合的決定,也發生了很多溫馨故事。

就曾有位因下背疼痛臥床三個月的病人,在疼痛科門診診斷出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經過疼痛中心王柏凱主任詳細說明藥物治療、介入性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的優缺點後,病人決定接受脊椎微創手術治療。在個案管理師協助下,病人當天就轉診至骨科,隔天立刻進行手術,手術後兩小時就能下床,隔天就順利出院,至今恢復狀況良好。

而「醫病共享決策」也發生在外科加護病。有位因右膝感染問題的病人,病情發展並不樂觀,接續發生肺炎、急性呼吸衰竭、腎衰竭等併發症,需要家屬協助做醫療處置決定。但病人的「太太」遲遲無法為他的先生做決定,與醫療團隊深入溝通後,意外發現兩人的身分證配偶欄是空白的,才知道病人與這位陪伴他三十一年的妻子,當年只有在部落的教堂舉行婚禮,並未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登記。

但意識清楚的病人,明確表示所有的醫療處置、遺產分配等,都交由太太全權決定。因此,花蓮慈院醫護行政團隊分頭進行,一邊用醫療專業幫助病人脫離呼吸器的依賴,一邊聯繫戶政事務所與公證人事務所等相關單位,最後在醫療行政團隊及家人的見證下,在病房完成婚禮及婚姻登記,圓滿他們的心願,也讓後續醫療決策更加順利。

「雖然會花費較多的時間說明,但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絕對有助於提升醫病關係。」李毅醫務秘書表示,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就是在醫病互動過程,讓病人講出真正在意、困難的點在哪裡。病人多半會覺得要接受什麼治療,醫師是專業,交由醫師決定就好,但這反映出因為病人不懂,也不知如何選擇、決定,只好把問題拋回給醫師,因此,若藉由輔助工具,醫師與病人彼此交換各種資訊與討論,就能共同達成最佳可行的治療選項。

訊息來源: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5891.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