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之成因與防治作為 作者: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李修安博士 壹、前言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早先於2007年所做之調查指出,國內約有六成的國中小學生曾有被霸凌的經驗,甚至有一成的學生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同時國內約有2萬名經常欺負同學的霸凌者(占中小學生的7%),而隨著近年來霸凌事件透過網路媒體披露,校園霸凌問題漸漸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和重視。依據內政部警政署2014年校園霸凌全國統計,僅發生29件,其中肢體霸凌24件、言語霸凌5件,而教育主管機關則陸續提出相關措施,例如:教育部校園霸凌防治準則、防制學生將校園霸凌與不雅影片上傳網站散布之預防輔導作法暨相關法治教育等,以期有效防杜校園霸凌問題日益惡化。 貳、校園霸凌行為定義與霸凌類型 一、校園霸凌行為: 「霸凌行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方得構成: (一)其符合刑法規定之犯罪行為者,應優先適用刑法。 (二)須發生在校園之內,或學校管轄之事務權限範圍內。 (三)組成校園成分之教師、行政職員、學生等均屬之。 (四)係一重複發生之行為,亦即在某特定一段時間內,經常發生同類之行為。 (五)出於傷害或騷擾之故意,過失行為排除於外。 (六)該行為須屬負面且具暴力性質者,類型包含: (七)肢體負面行為、口語負面行為、關係負面行為、故意使學童無法參與應有之學習活動。 (八)力量失衡狀態,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力量,實際有或隱藏著不平衡之狀態。 (九)恃強(霸凌者)凌弱(霸凌被害人),亦即力量較大之一人或多人壓制他方力量較小者,另亦常促成旁 觀者之積極或消極態度。 二、校園霸凌類型: 霸凌類型大致可分為肢體、言語、關係、性霸凌、反擊型以及網路霸凌六類,分述如下: (一)肢體霸凌:推、踢、毆打以及搶奪財物等,這類霸凌最常出現在國中生身上,手段非常殘暴。例如:之 前引起輿論譁然的花蓮某國中發生一群學生圍毆一名輕度智障同學的事件。 (二)言語霸凌:嘲笑、謾罵、言語刺傷、取不雅的綽號、威脅恐嚇等。 關係霸凌:排擠自己討厭的同學,此 為最常見的霸凌型式。 (三)性霸凌:取笑或評論對方的身體、性別、性取向等,或是性侵害。例如:之前媒體報導土城某國中發生 一名女學生被加害女學生強脫衣物凌虐事件。 (四)反擊型霸凌:受凌學生不堪長期遭受同學欺負之後會出現反擊行為,可能從受霸凌者成為霸凌者,據前 項調查國內約有三分之一霸凌者為反擊型霸凌。例如: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名韓裔學生不甘長期遭同學 排擠欺負,遂開槍濫射造成嚴重傷亡的校園槍擊事件。 (五)網路霸凌:亦稱電子霸凌、簡訊霸凌、數位霸凌或線上霸凌,透過電子郵件、手機、簡訊line或社群網 站散布不雅照或辱罵言語,網路霸凌已日益嚴重,甚至國外已出現學生不堪其擾而自殺之事件。 參、校園霸凌的成因 霸凌學生的形成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項因素:家庭、個人及學校。在家庭方面,孩子若缺乏家長關愛、管教或者家庭衝突以及家庭內有暴力情形,會讓孩子有以暴制暴的傾向。在個人方面,除了學生本身易衝動的個性、生理疾病之外,媒體與社會環境充斥暴力,以及個人受暴經驗,將造成孩子行為偏差,而認同霸凌行為。學校方面,老師對於學生攻擊行為的處理與態度、學校的管教與風氣皆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若老師及學校經常以隔離、體罰等負面方式來處罰霸凌者,將形成學生以暴制暴的行為。 另有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能力分班的教育政策,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疏離是形成校園暴行發生的主因。 由前述霸凌形成的原因觀之,可發現不論家庭、學校或者媒體及社會環境若充斥暴力,將間接誤導學子對暴力行為的認知,流於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肆、霸凌的影響與防治作為 霸凌行為對霸凌者與受霸凌者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嚴重霸凌者成年後犯罪率是一般人的四倍以上;長期受霸凌者,成人後有高比率憂鬱、缺乏自信以及暴力衝突傾向。 一、學校方面: 學校宜在課程中多導入生命教育以及人權議題,透過教育讓學子學習尊重生命、尊重彼此之權益;推動法治教育以及建立學生正確的防霸凌觀念;幫助學生建立使用網路、手機等電子通訊的正確觀念及禮儀,俾降低網路霸凌發生率;重視親職教育以及增進親師溝通,教導家長預防霸凌及處理霸凌的技巧;推動處理霸凌事件相關研習,建立教師處理霸凌的能力,並且澈底執行與落實校園霸凌通報機制與處理流程。 二、政府部門方面: 政府立法機關亦可考量可仿效美國三十七州訂定「反霸凌法」,強制學校落實該項措施。以華盛頓州為例,舉凡散播謠言、開不當玩笑、繪製不當圖畫、發表貶抑評語、做不當姿勢、惡作劇、肢體攻擊、威脅等皆為轄區內大多數學校所禁止的行為;少數學校甚至更嚴苛規範不被允許之行為,如學校或社團迎新時之不當入會儀式(如阿魯巴)、稱呼不雅綽號、故意排擠同學、勒索財物、不當碰觸、發布不當電子郵件或簡訊、毀壞同學私人物品等,強制要求校方和教師必須敏感、積極介入處理霸凌事件,或者以扣減補助款與學校評鑑下修等行政裁罰。 三、其他方面: 家庭部分家長平日宜多關心孩子,並且加強與教師的聯繫,了解孩子在校的行為,同時盡量避免以打、罵的威權式管教子女。社會方面公眾人物必須以身作則,避免暴力行為,以減少不良示範,同時媒體宜善盡專倫理,避免傳播過多的暴力、色情等不當訊息予兒童及青少年。 另外,防治對策係針對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而發,卻常忽略重要之「旁觀者」(Bystanders)重要角色,故筆者認為防制校園霸凌應納入旁觀者角色。旁觀者之積極或消極態度,多半亦左右霸凌事件。旁觀者之激發、挑惹、煽動等積極態度促成霸凌事件之發生;或以「視而不見」、「不聞不問」、「與我何干」之消極態度放任致令霸凌行為發生;故旁觀者之態度對校園霸凌事件之促成尤屬關鍵。新的校園霸凌事件,賦予旁觀者極其重要之地位;因此,有必要了解旁觀者之類型,霸凌事件發生當下之內、外在行為,尤其最重要的,是旁觀者在霸凌事件扮演的積極或消極角色。 伍、結語 犯罪預防是犯罪學中既廣闊且複雜的課題,學校的犯罪預防亦是如此。對於學校擔任犯罪預防角色問題,不容忽視其影響力。老師或學生們如能接受犯罪預防、防霸凌教育課程之訓練並結合社會相關機構、資源,以整體力量方能達成預防偏差行為及霸凌發生之目標。學校在預防、控制、處理少年犯罪及偏差行為上,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相關之諮商輔導計畫應貫徹實施,方能圓滿地達成犯罪預防之目標。 總之,校園霸凌的發生將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甚至對於日後人格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必須積極作為,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