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SSD資料救不回,當心損壞前兆

匯流新聞網/黃興文 2018.04.10 17:00

匯流新聞網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身處數位時代,許多美好的回憶或是資訊都需仰賴儲存裝置,隨著資料量日趨龐大,讀寫速度也逐漸成為人們要求的重點,固態硬碟(SSD)的問世可滿足此一需求,但由於SSD一旦損壞,資料就無法恢復,因此資料安全就顯得更為重要,需留心損壞前哪些可能出現的徵兆,並做好備份的習慣。

隨著科技技術的演變,固態硬碟高耐用與高速存取的特性逐漸成為儲存的首要選擇。自1956年第一個硬碟誕生時,由50多片24英吋的碟片所組成5MB 容量,其硬碟體積對現代的人來說簡直難以想像,隨後經過了50年的演進,現今3.5吋的機身對現代人們仍嫌厚重且存取緩慢。直到SSD固態硬碟的出現,才正式宣告儲存裝置進入高速時代。

SSD之所以被稱為固態硬碟並不是指傳統硬碟是液態,而是相較傳統硬碟內部有旋轉結構等微小零件,SSD構造更加穩固。自「一代目」的SSD出現後,受限昂貴的價格及當時市場需求,只應用在醫療、企業方面,而SSD抗震且堅固的特性,更是廣泛應用在軍事與工業電腦上。

隨著製程技術增長,SSD近年來價格逐漸下降,由軍用與工業級轉向一般消費市場,讓民眾也能享受到耐用、堅固且高速的存儲體驗。但固態硬碟究竟有多可靠?好不容易將收集的重要資料或珍貴影音儲存在SSD中,若壞掉是否能進行救援,損壞前又有何徵兆呢?

首先簡單介紹目前主要的硬碟規格,包括傳統的機械硬碟(HDD)以及時下流行的固態硬碟(SSD)。機械硬碟在使用上損壞率高於固態硬碟,原因是機械硬碟所有碟片都裝在旋轉軸上,每張碟片間皆平行,在每個碟片存儲面上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間距離小於髮絲直徑,磁頭與控制器相連再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因結構細小只要不當操作,或硬碟在運行中出現頻繁震動就容易造成損壞。

與傳統機械硬碟不同,固態硬碟因為是全電子結構,採用積體電路存儲技術,不依賴移動部件或者旋轉磁片來存儲、讀取資料,驅動器資料都被保存在NAND快閃記憶體池中。除了存儲單元,還有一個控制單元(Flash晶片),構成了整個固態硬碟。

因此固態硬碟保有啟動、讀取快速的優點,以及更大的溫度容忍範圍。由於沒有任何機械的部分,不容易因震動、未平放而遭致損壞,換句話說也更加耐摔。甚至有廠商像是Crucial,近來拍攝一部讓孩童攜帶SSD硬碟到處衝撞、跑跳遊玩的影片,顯示自家產品的堅固。

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固態硬碟除了較貴之外,使用壽命、及資料回復也都不及傳統的機械硬碟。一般機械硬碟若發生損壞,通過資料救援還是有挽救的可能性,但固態硬碟存儲晶片損毀,基本上資料多半是救不回了。

因此建議留心損壞前哪些可能出現的徵兆,機械硬碟會出現損壞磁區,固態硬碟則是記憶體模塊損壞。一旦出現作業系統需要很長的時間讀取或保存檔案,也就是滑鼠不停轉圈圈最終出現放棄操作的錯誤資訊;無法正確讀寫、系統出現需要修復提示;使用時時常當機或是讀取較大檔案時速度非常緩慢;檔案系統需要修復出現藍屏,也是最直接的徵兆,這時可利用內建修復工具處理;資料只能讀不能寫入等。

若發生上述情況就要當心硬碟恐將不能運作的最壞打算,但重要的是平時應養成隨時備份的習慣,如利用USB、隨身硬碟、多顆硬碟等方式,千萬別等硬碟出包了,才求助坊間資料救援公司,不但價錢高且不保證能全數救回,讓珍貴的回憶付之東流。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關鍵字:

SSD 備份 儲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