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是壓力過大的警訊!學會6招助改善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三采文化 2018.03.26 15:00

如果說我們生理的病痛會影響到像情緒這樣的心理狀態,那麼心理的問題是否也會影響生理呢?生理與心理在健康層面其實是同等重要的,但因為生理問題很容易被發現,藉由健康檢查的數據,或從身體的疼痛和其他異常的感覺可以判斷。若是心理的問題呢?即便精神科疾病有相關的臨床診斷標準可以參考,但由於每個人的個別性,無法像生理疾病放諸四海皆準這樣的精準判定。

於是,有些吵架的怨偶會分別跟我抱怨說:「醫師,你看我太太/先生,是不是有問題?」再加上精神疾病早被社會汙名化,怕被貼標籤的我們,可能又更不敢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

但近年來,有一股欲了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熱潮,之所以會這麼火紅的原因,主要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多,而且症狀會移轉,一下頭痛,一下失眠,搞得失調的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遍很多科,都無法找到原因。那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來自身體的問題,還是心理的?

工作家事一肩扛,生病檢查無異常

五十多歲的李太太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總裁,每天日理萬機之外,對家中兩位小孩也都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年前自從李小姐的先生過世後,她變得更忙碌,幾乎沒有自己紓壓放鬆的管道,運動的時間也減少許多。最近半年,大環境不景氣的狀況下,公司開始裁員,內部的計劃常常趕不上大環境的變化,李太太感到措手不及,有幾天晚上變得難入睡,翻來覆去好久才睡著,甚至整個晚上睡睡醒醒的狀況。

有次,李太太在公司突然間覺得胸口悶、喘不過氣、心跳跳得很用力、全身無力、手腳發麻。在很不舒服的狀況下,李太太當天就請假,去看了心臟內科,做了心電圖等相關檢查,結果都沒問題;在不放心之下,她再去看神經內科,做了不少檢查後,也沒發現異常的結果。

大約兩週後,李太太感覺到腸胃狀況變差,還容易拉肚子,在自覺沒吃壞東西的狀況下,又去腸胃科做進一步的檢查,醫師除了開立讓腸胃症狀緩解的藥物,也沒檢查出其他異常的狀況。這讓李太太感到很困擾,去好多科門診看診檢查都查不到原因,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卻又層出不窮,三不五時地跑出來,於是前來身心科看診。

「醫師,我最近身體狀況變得很糟糕,一下子這邊不舒服,一下子又換那邊,去看心臟科、神經內科、腸胃科,都檢查不出問題在哪。後來有醫師建議我來看身心 科,我到底是怎麼了……」李太太感到無奈地說著。

「嗯嗯,聽起來妳最近很不好受,是怎樣的不舒服症狀呢?」我問。

「有好多不舒服的症狀,有時候會有胸口被大石頭壓住的感覺,呼吸不順,需要大力呼吸,嚴重時會喘不過氣;有時候還會伴隨心跳跳很快很用力,全身發麻,需要我放下手邊的事情,休息好一段時間才會改善。還有吃飯後,很容易就想上廁所,而且感覺很像腹瀉,但又沒有吃壞肚子,腸胃科檢查結果也都正常,這些症狀讓我好困擾啊!」李太太面容愁苦地說道。

「嗯嗯,這些症狀聽起來的確讓人很不舒服,若有去相關科別檢查過,都還是找不出原因,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喔!」我說。

「自律神經失調?這是什麼,也是一種疾病嗎?」李太太問。

「這是一種因為身心壓力失衡而造成的症候群,很多查不出病因的症狀,都有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喔!常見的症狀像是胸悶、心悸、手腳發麻、腸躁症(拉肚子與便祕交替)、頻尿、失眠、耳鳴等等。這些不適的症狀,也會再進一步惡化自律神經功能,造成更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我說。

「聽起來好嚴重,那自律神經失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李太太感到納悶地問。

自律神經主宰身體的危機管理

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與周邊神經系統(左頁圖1),周邊神經系又分為體性神經與自律神經,其中自律神經負責身體器官與全身血管的神經運作,並且無法被人的意識所控制,因此稱作自律(自我節律)神經。

自律神經負責調節血液、循環、呼吸、消化、排泄、免疫、代謝、內分泌等系統,這些都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相關的系統。譬如說,當天氣變熱時,身體感受到外界溫度升高,自律神經在第一時間會自動將血管擴張來散熱,以協調體內跟外界的平衡。

若自律神經的功能受損,造成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那麼外在環境的變化就很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自律神經是身體的危機管理系統,也是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所不可或缺的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裡有兩大主要的神經,分別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多半同時分布在身體的同一器官內,彼此相互抗衡並且維持體內各個器官的運作恆定。

若是人體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容易讓交感神經變得較亢奮,這時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會被抑制。因此,副交感神經主要負責的腸胃消化、睡眠、放鬆等功能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變差。在我們持續經歷高壓一段時間後,交感神經亢奮的狀態會隨著身心功能耗損,慢慢地從亢奮狀態轉變為疲乏狀態。

在這個階段,身體會容易感到疲倦,讓我們對很多事情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提不起勁。時間累積愈久,自律神經的活性因為身心抗壓期間的耗損會慢慢下降,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也同時受到影響。如果我們感到全身疲倦又同時感到緊繃,無法放鬆;身體很累了,卻又無法讓大腦關機睡著,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的現象。

我在診間常看到壓力調適不良的病人,容易有消化問題、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全身緊繃、長期疲勞、睡眠品質變差的情況。這些問題若是去看腸胃科,通常會找不到病因;或是去做完SPA按摩的當下會感到症狀被短暫地緩解,但過一陣子後,還是會感到全身緊繃、肌肉痠痛。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除了上述的消化、睡眠問題,還有頭痛、頭暈、耳鳴、手腳發麻、胸口悶、心悸、喘不過氣、頻尿、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無力等等。當我們出現這些問題時,若是分別去看耳鼻喉科、胸腔科、心臟科、神經內科、泌尿科等等,都還是找不出原因,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自律神經失調了。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

自律神經失調原本是在競爭壓力大的日本所盛行的專業術語,直到近幾年,國內開始重視壓力文明病等這類的課題後,才漸漸地廣為周知。然而,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一種身體不健康的狀態,若是輕易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的種種問題,其實就是提醒大家該好好檢視身心健康,解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本問題,才能穩定自律神經的功能。

在社會發展程度愈高的國家,其民眾心中的壓力也愈重。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就愈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也是亞健康族群的一種,亞健康就是位於健康狀態與生病狀態之間的灰色地帶(前頁圖2)。

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處於健康區塊與亞健康區塊的過渡區域;另一部分的人則是位於亞健康區塊與疾病區塊的過渡區域,真正完全屬於健康區塊或是疾病區塊的人反而是少數。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是疾病的前哨站,可作為預防疾病的及時提醒。可惜的是,或許是太忙,或許是不瞭解,通常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被我們輕忽了,等輾轉看過各科醫師後,再來身心科就診時,通常都已經拖了好一段時間,早就從「亞健康」變成「疾病」了!

「嗯嗯,看來我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好一段時間了,但自己都沒發現。認真回想,應該是三年前我先生過世後,變得更忙碌,就開始有不舒服的症狀。

但我太忙了,就不以為意,時間累積久了,症狀愈來愈嚴重,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李太太懊惱地說著。

「其實很多人都有跟妳類似的情況,現代人習慣於忙碌的生活,常忘了給自己充分的休息或是休閒放鬆的時間。在長期疏於照顧自己身心健康的狀況下,自律神經失調就會悄悄地找上門囉!」我說。

「那該如何預防自律神經失調呢?」李太太問道。

調適情緒與壓力抗衡的要訣

調適情緒與壓力抗衡的要訣,主要有下列幾項:

1.規律運動養成:我們可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像是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並且維持一星期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國外相關研究指出,規律運動的效果勝過於偶爾單次大量運動的效果。規律運動除了增進腦細胞的穩定性外,還可以增加抗壓力。

2.保持正常作息:我們平時要特別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生理時鐘若被打亂,情緒與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衡。

3.良好生活習慣:這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ppm)。

4.重視時間管理:當我們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處於疲累、提不起勁的狀態。

5.尋求紓壓管道:想防止壓力累積過多,一定要適時地紓發壓力,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像是郊外散心、找親友吐苦水、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學習放鬆技巧: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像是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感覺我還有好多需要再調整改善的地方,希望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健康生活的軌道上。」李太太說。

「加油囉!健康的生活型態與習慣是值得我們投資學習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過這次的經驗,之後妳應該更懂得如何調適自己的生活壓力了!」我鼓勵李太太。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症候群,一種身體不健康的警示,若是輕易忽視,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疾病。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心好累: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精神科醫師教你不再被壓力擊垮的30個練習》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6/5712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