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沒有印章的時代,交易是如何立契呢?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即日起展出二百年前的地契真品,上面有大大的兩個手印,手印裡頭還寫著「福手印甘愿」及「祿甘愿手印」,立契人是阿福與阿祿二人,民眾可到館一窺清末漢人與平埔族交易的故事,展期至今年6月3日。
館長陳春蘭強調,博物館典藏清嘉慶8年(1803)八里坌仔社「給永佃墾批契」,呈現當時經濟及社會現象,是地方社會史研究之重要史料。並指地契中註明用190佛面銀交易,指的是上面有人頭像的錢幣,當時民間流通貨幣有清朝的硬幣、私人錢莊指幣以及西方的銀幣,其中有人頭像俗稱佛面銀的西班牙貨幣,最常用於土地交易。此外,地契內容還呈現許多有趣的社會風俗民情,值得觀眾細細欣賞。
陳春蘭表示,從地契的內容可看出,阿福、阿祿兩兄弟因缺乏金錢,無力購買種子,只好委託仲介將土地移給漢人耕作。特別的是,契約中署名白番阿福、阿祿,白番是清朝中期漢人分類原住民族的其中一類,指的是生活習慣幾乎與漢人一樣的原住民族,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平埔族,可見契約是漢人所擬,因當時平埔族人無印鑑,雙方蓋手掌印表示契約成立。
陳春蘭說,為了讓觀眾認識珍貴文物的內容與歷史,106年6月開展的八里時光機常設展中,利用互動裝置將此地契以動畫呈現,受到觀眾喜愛,即日起到今年6月3日首度將指定為一般古物的實品地契與互動裝置共同展示,讓民眾能近距離感受兩百年前的庶民生活交易土地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