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稻作直接給付不繳公糧 農民多一個選擇

客家電視台/ 2018.02.06 00:00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的統計,台灣糙米年產量約135萬公噸,加上進口米一共150萬公噸,不過民眾消費稻米的數量,卻只有130萬公噸,明顯供過於求,農委會為了改變,以往重「量」的生產模式,鼓勵農民生產優質好米,將試辦三期的稻作「直接給付」,擴大到全台實施,未來如果農民選擇銷往市場,農委會將會直接補助,一期稻作每公頃13500元,二期則是1萬元,此外若與集團產區契作,1公頃還可以再領1500元,如果市價不好,農民也可以轉換繳交公糧,採雙軌並行制,希望能降低公糧的收購量,也能保障農民的收益。

為了方便池上農民申請,池上鄉公所特別設立了稻作直接給付單一窗口,農民趕在期限前來申請,由於池上、關山近年來的穀價,都遠高於公糧收購價,多年來已沒有農民繳公糧,對縱谷區的農民來說,「稻作直接給付」,算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池上農民 官大沐:「(補貼對你來說如何?) 好呀!(怎麼說好?)政府有照顧我們農民。」

池上鄉長 張堯城:「如果1公頃都有1萬5千元的補貼,那(全鄉)就是2千多萬,1年2期的話,就是5千萬的大紅包。」

農糧署從105年二期作開始,試辦直接給付,一期作1公頃13500元,二期10000元,鼓勵農民提升稻米品質,試辦三期後反應不錯,從107年的一期作開始,將擴大到全台實施。

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 黃昭興:「106年二期作,總共有51%的農民 ,他最後是選擇領這個直接給付,他們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由於直接給付和公糧保價收購,採雙軌並行,因此農民申請後可以看市價,再決定是否再轉回繳公糧,儘管農委會有意藉此保障農民收益,但直接給付,卻是讓稻米價格回歸市場機制,因此部分農民還是不免擔憂。

美濃農民 蕭福賢:「繳公糧的錢比較多比較高,這樣子,(比外面繳的還要多),比如說外面收1萬2千元,農會差不多收1萬2千多元。」

花蓮農民 謝進祿:「再說吧!看到時候要怎麼做,應該是想辦法轉型別的,應該田我們會做少一點。」

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 黃昭興:「他收穫的時候,他發現銷售有困難沒辦法賣,他還是可以回來繳公糧,所以對農民來講,其實他的保障其實更多。」

農委會也期望透過直接給付,改變以往公糧政策下,農民以「量」衝價的生產模式,進一步讓農民做到合理施肥與適當的田間管理等,對環境更加友善的方式耕作,只是新政策,攸關農民生產模式的轉變,更直接影響生計,依據各地的申請狀況來看,穀價本身就優於公糧價格的花東農民意願,較西部習慣繳公糧的農民要高,因此如何化解農民的疑慮,讓政策順利推行,農政單位恐怕還得要多費點心思溝通。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