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成立巴金森氏症暨運動不能病友會 安南醫:成功臺南首例深部腦刺激手術

大成報/于郁金 2017.12.18 14:40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根據統計,在2015年全球約有62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並造成11.7萬人死亡(維基百科)。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蔡銘駿指出,巴金森氏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為盛行率第2名的神經退化疾病,以50至79歲最常見,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約千分之1,男女發病率約為5:4;隨者年紀增長,巴金森氏症的發生率也增加,但早期往往容易被忽略,其症狀包括手部震顫、肢體僵硬及動作遲緩等運動障礙,病人症狀在早期通常容易控制,但在晚期出現運動不能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驟降,甚至無法自理生活,若不從疾病早期正確診斷及正確用藥,同時嚴密監測運動不能的發生,病人將更容易發展至運動不能的症狀。

蔡銘駿主任表示,安南醫院本院目前照顧診斷為巴金森氏病已有606個案,而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候群已有1,229位個案;在早期診斷及鑑別診斷巴金森氏病方面,該院提供積極專業協助,每年執行Trodate核子醫學檢查平均達兩百人次,多頻道震顫圖每年平均達300人次,為了監控病人病情是否惡化,每年執行UPDRS量表平均200人次,更為了相關併發症及非典型巴金森氏症的評估,每年執行相關自主神經檢查平均達600人次,巴金森氏症晚期易併發運動不能,尤其是口舌及頭頸部之運動不能症狀,本院目前肉毒桿菌素注射相關症狀達每年平均180人次,更成功執行臺南市首例深部腦刺激手術改善巴金森氏病人之運動障礙。

為了進一步照顧本院巴金森氏病人,蔡銘駿主任宣示安南醫院今日正式成立巴金森氏病人暨運動不能病友會,同時提供巴金森氏病全人照顧計畫6大方向「正確診斷、精確用藥預防惡化、惡化監控、併發症預防、加強復健、最完整運動不能治療」,說明如下:
1、正確診斷方面:持續秉持重複確認臨床診斷,並輔以精確儀器診斷(核磁共振、核子醫學、多頻道震顫圖) 。
2、精確用藥預防惡化方面:不止根據臨床證據,同時重視藥動藥理及副作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藥害中心的用藥精神在益處大於風險的考量下,注重藥效同時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3、惡化監控方面:將持續秉持定期臨床症狀評估,UPDRS量表追蹤,及腦部Tc 99m Trodate-1追蹤。
4、併發症預防方面:提供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及吞嚥困難臨床即早診斷,或以儀器輔助診斷(SSR, RRIV, tilt test, swallowing test) 。
5加強復健方面:步態訓練、生活功能訓練、語言訓練、吞嚥訓練。
6、在最完整運動不能治療方面:提供精確藥物治療、遲發性運動不能肉毒桿菌治療、高頻磁刺激檢查評估,為臺南市唯一深部腦刺激手術評估及治療中心。

蔡銘駿主任提到,日後將定期舉辦巴金森氏病暨運動不能病友會,由神經科醫師或個管師提供更精確資訊及病人交流,以期造福大臺南巴金森氏症及運動不能的病友。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它的症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gait abnormality),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失智症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相當常見,超過三分之一的病例也會發生重性抑鬱障礙和焦慮症。其它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知覺、睡眠、情緒問題。帕金森氏症帶來的主要運動症狀合稱為帕金森症候群(parkinsonism)。

維基百科亦指出:帕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的老人罹患該病;男性較女性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若患者在小於50歲發病,則稱為早發性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確診後的預期餘命約為7-14年。此病以英國醫生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為名,他在1817年發表了《論震顫性麻痺》(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一書,書中首次詳述了帕金森氏症的相關症狀,其生日4月11日也定為世界帕金森氏日,社群團體會在此日舉行公眾推廣活動;鬱金香則是帕金森氏症的象徵符號。一些著名患者的病情提高了大眾對此病的關注,包括演員麥可·J·福克斯、奧林匹克自行車手戴維斯·費尼(Davis Phinney)和職業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
(照片由安南醫院提供)

熱門關鍵字:

美容醫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