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美館「聚合‧綻放」常設展 演繹畫會發展脈絡及藝術豐沛能量

大成報/ 2017.12.17 02:52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起推出「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16日舉行開幕式,由文化部次長丁曉菁主持,嘉賓雲集;現場並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帶來臺灣民謠組曲表演,同時舉辦捐贈藝術作品儀式,場面溫馨熱鬧。

16日的展開幕式,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林柏亭、廖修平、蒲浩明,藝術家陳景容、何肇衢、倪朝龍、謝孝德、鍾有輝、林雪卿、張永村、黃位政、葉竹盛、鄭建昌等參展藝術家,以及楊三郎美術館館長楊星朗等藝術家家屬都出席,現場相當熱鬧。

曉菁丁表示,臺灣美術在各個時期蓬勃發展,聚合而成臺灣美術史的脈絡。這次特展在文化部「臺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下策辦,首次著重在臺灣美術團體的發展,反映臺灣的創作能量外,也對努力創作的藝術家們致敬。展場設計配合「身心障礙者與高齡人口文化近用計畫」,打造無障礙觀展空間,希望可以讓展館成為每個人的美術館。

館長蕭宗煌也提到,這次策展以畫會串聯臺灣美術的發展及記錄藝術史脈絡,回應國美館在臺灣美術史研究與推廣的使命。

倆人並特別感謝廖修平、林柏亭以及蒲浩明捐贈作品給國美館,豐富館藏及提供研究資源外,也完整了臺灣社會的藝術記憶。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共展出108件典藏作品,依據時代分為「日治時期」、「戰後初期至七○年代」、及「八○年代至九○年代」等3大單元,每個單元再細分3-4個主題,透過歷史爬梳臺灣美術史的演化。

策展人林明賢表示,國美館長期以臺灣藝術為主軸,這次策展重新思考新的研究方法,不同於過去著重在藝術家與創作風格,而由美術團體的研究來展現臺灣美術史的發展與進步。尤其美術團體在臺灣的美術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像是由本地藝術家組成的美術團體「七星畫壇」,成立於1926年,即象徵臺灣美術發展進入現代社團組織的時代。

而美術團體的發展,在1920至1990年代期間最為熱絡,總計約有411個團體成立。這次展出的典藏品呈現具有時代創新、變點美術團體的創作,同時引領觀眾在百花齊放的作品中得以聚焦,一覽臺灣美術的精華,並搭配完整的美術團體年表別冊出版,標註80年來的臺灣美術發展史。

其中,「日治時期」由畫會組織推動美術活動,達到追求新美術知識的目的,其影響並延續至五○、六○年代;這段時期成立的美術團體有74個,依國美館同時期典藏作品的特質,便以「島嶼色彩、東方韻味、女性圖像」等3主題展出。

「戰後初期至七○年代」呈現戰後臺灣由呼應國家政策的畫會組織推動文化傳承;另方面也激發反體制的新世代畫會團體推出新的繪畫理念,畫會運動延續至七○年代。這期間成立的畫會多達146個,以「本土風情、戀戀山河、前衛浪潮、圖版新象」等4主題展出。

「八○年代至九○年代」臺灣畫會團體出現百家爭鳴的景象;但隨著全球化、藝術市場及美術館等機制逐漸完備,由畫會主導的美術時代乃逐漸式微,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個階段的美術團體共有174個,依典藏作品特性分「當代思潮、藝術新變、空間場域、社會異想」等4個主題。

至於「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則展現臺灣美術團體百家爭鳴的豐碩歷史,作品類別與媒材紛呈,涵蓋東洋畫、西洋畫、書法、膠彩、水彩、水墨、工筆、版畫、雕塑、裝置、現代繪畫、現代藝術、綜合性質等,彰顯臺灣美術發展的旺盛動能,以及藝術家對社會人文的關懷、對永續生命的感悟與觸動。

該展更以「樂齡示範展」的展示規格規劃設計,期盼立基於藝術專業外,以更貼近年長者的體驗方式規劃,包括適合高齡觀眾及身心障礙者近用參觀的展示架構及動線安排,以豐富高齡觀眾終身學習的面向,並引領身心障礙者一同走進臺灣美術團體百花齊放的時光長廊。

展覽即日起於國美館3樓常設展出,期待觀眾可以透過該項展覽,對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也對文化近用及不同族群的需求有更深刻的體認。相關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