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十八羅漢山轉型環教場域 永續生態保育

客家電視台/ 2017.11.29 00:00

【曾宏智 高雄六龜】

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今年開放部分隧道,轉型環境教育場域,其中礫石層地形,與隧道中的蝙蝠、洋燕,是遊客近距離觀察,自然生態的必走行程,46位通過專業認證的環境解說員,正式執行任務,希望打造保育與生態並行的永續觀光。

蝙蝠是外溫動物,無法自己調節體溫,入冬後,會尋找較隱祕的空間避寒,過去被林務局劃入,自然保護區的第五號隧道,因為長時間無人車通行,久而久之成為數百隻蝙蝠的棲息地,遊客想要進到隧道一探究竟,還得在入口處做行前教育。

環境解說員 楊振宏:「蝙蝠也好或者是洋燕也好都一樣,然後由我們解說員,我們會用比較柔如的黃色燈光,不會用散光照讓大家觀察這些蝙蝠或者這些生物,最重要是怕去干擾到牠們,因為我們算是來去觀察他們的人,原來這才是牠們住的地方,不是我們應該去干擾的。」

透過環境解說員手上,微弱的黃色燈光,看見數百隻摺翅蝠,在沒有水泥襯砌的隧道裡飛行,為了不讓這群「原住民」太過驚慌,整場觀察過程需保持安靜,黑漆漆的隧道裡,只聽到小心翼翼的腳步聲。

環境解說員 楊振宏:「這個是洋燕的窩,洋燕牠繁殖期在4月份到8月份,洋燕都是用黏土、一些水,黏土還有牠的口水,慢慢把它一點一滴堆積起來,做成的窩。」

除了蝙蝠,在繁殖期還可以看到燕子回巢,餵食雛燕的畫面,林務局屏東林管處指出,推廣環境教育的同時,還是要降低人為干擾,目前每日導覽人數上限為100人,自然保護區,開放解說的路線為4號、5號隧道,以及保護區外的6號隧道。

六龜高中學生 劉冠婷:「我們看到很多蝙蝠,然後很小隻,就一群吊掛在上面。」

六龜高中學生 陳秀媛:「因為剛剛進去的時候,我以為蝙蝠會很少隻,沒想到牠是一群在那邊,就是還滿壯觀的。」

環境解說員 張運正:「透過十八羅漢山的開放,部分開放,讓我們國人可以有來到這邊,可以從事生態旅遊,或者深度旅遊這樣的機會,透過這裡,其實可以做一個整合跟串連,也就是說我們六龜,未來的很多遊程,可以透過從十八羅漢山,這邊放射出去,去結合各個社區。」

解說培訓團隊計畫主持人 陳美惠:「長期生活在這裡的,這一群六龜居民,他們參與經營之後呢,可以讓我們這裡的永續觀光事業,可以持續的推動,這是一個很永續的作法。」

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讓更多人學習如何與大自然互動,這批以六龜在地人為主的解說員,在接受專業培訓後,為六龜觀光打頭陣,也希望透過一場又一場的生態解說,成為外界認識十八羅漢山的最佳平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