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eko老婆 美元匯率

【舊情北投】那卡西風華

滔新聞/tt. Media推推志 2017.11.28 09:00

【舊情北投】那卡西風華

圖/文 楊燁

新北投的伴奏服務-那卡西,會受到民眾的歡迎,自然是他配合唱歌人的高超技巧,連五音不全的人也能變歌星,「ながし」在日本原指流動性質的工作,在臺灣北投最後卻變成餐旅音樂伴奏服務的專有名詞,而究竟那卡西從何時開始眾說紛紜,業界相傳戰後那卡西第一人是士林名醫李聰明公子李釣鯨,曾在日本留學,愛好音樂、會彈奏多種樂器,1956年與日本有人來北投美華閣喝酒,酒足飯飽之餘,彈奏隨身吉他自彈自唱炒熱場子,日本友人開玩笑的賞給小費,從此開始那卡西走唱伴奏生涯直到1966年左右。1967年才9歲的陳淑樺便曾短暫隨著那卡西樂師在北投走唱,在此之前便獲得中廣「臺灣歌謠比賽」冠軍,我猜想,她會來北投那卡西可能僅是好玩,加上愛唱歌,因此有了此意外短暫的那卡西經歷。

1979年北投溫泉路口。

李釣鯨與陳淑樺並不是為了生活而從事那卡西,1970年代幾乎是戰後北投燈紅酒綠全盛時期,那時有分山下、山上、日本客、臺灣客、北投組及外來組的區別,山下的樂師伴奏技巧及歌手唱歌種類,所具備的功夫需要十足,當年因交通便利地緣因素,在進入新北投的松林是其中之一(江蕙、江淑娜駐唱的飯店,有時也會跑去別家飯店,松林同時也是北投提供純正那卡西最後一家店),而山上有些後來新開的大飯店也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如華南(黃乙玲駐唱的飯店)便是其一。

1960年代豪華編制的那卡西,平時那卡西大多只有二、三人,手風琴及歌手、吉他及歌手,1970年代起電吉他、鼓手及歌手,1990年代又變回二人組即電子琴及歌手。

當年的吟松閣及熱海只接日本客,而大觀、泉源莊只接臺灣客,那卡西還有分飯店自己的組及住在北投的組,而住在北投以外的樂師,比較起〝本地組〞收入有差別,而且有時來臺住市內飯店(中山北路、林森北路一帶)的日本團,也會特別要求北投那卡西去市內伴奏,北投的樂師最喜歡接這種外場,因為是喊價,經常伴奏三小時(當時平均伴奏時間)樂師、歌手口袋麥可、麥可。

1970年代的那卡西給客人唱歌用的小歌本。

那卡西之所以會沒落,是因為卡拉OK檯仔的盛行,雖然北投那卡西有許多精湛樂師、歌手的「勇組」,也敵不過卡拉OK的價廉,客人也漸漸不想與人互動,轉向與投幣檯仔機器對唱,而卡拉OK的引進、其背後的推手便是孔鏘,業界稱他為北投那卡西的終結者。廢娼前的那卡西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伴奏過程中客人一點點失序、一點點放縱,盡情的由人性音符得到短暫的自由,而這樣的那卡西幾乎在北投絕跡了,只有在臺灣東部部落裡原住民家族聚會,才能體會到類似那卡西的那種韻味,而那卡西的原鄉-北投,偶而才有那卡西的表演,但總是少了那麼一點氣口跟滋味。

日本觀光客拿著小歌本唱那卡西。

 

 

 

 

(本文由 tt.Media推推志 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