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琴鍵上的吟唱詩人」 魏樂富夫妻鋼琴演奏會

民生@報/陳小凌 2017.11.14 17:47

臺灣首創雙鋼琴演奏的魏樂富&葉綠娜夫妻,是國內樂界公認最完美的組合。兩位鋼琴家剔透的觸鍵和精確的合奏,被國際樂評讚譽為水乳交融,真情流露,不僅活耀於演奏舞台,在教學、寫作均有相當的成就。今年12月,他們倆將舉行兩場別開生面的「琴鍵上的吟唱詩人—魏樂富&葉綠娜雙鋼琴演奏會」,除了常見的雙鋼琴、四手聯彈之外,還特別安排了鋼琴與朗誦,由葉綠娜演奏鋼琴,魏樂富朗誦三首詩作。

 

魏樂富、葉綠娜夫妻(圖/陳小凌攝影)

 

七首演出曲目當中有三首是鋼琴與朗誦,包括魏樂富所創作的《暗夜的螃蟹》、舒曼的《荒野的男孩》(由魏樂富以德文朗誦黑伯爾(Friedrich Hebbel)的敘事詩《荒野的男孩》,葉綠娜演奏舒曼的《敘事詩》作品122),以及李斯特的《哀傷的僧侶》,並於演出現場同步播放字幕,輔助觀眾充分瞭解詩作內容。

 

「命運的多變與戲劇性絕非渺小人類所能掌控的,詩人與作曲家用文字音樂記載了生命宇宙中震撼人心的故事。」葉綠娜指出:此次音樂會演出的樂曲,結合了音樂與詩歌朗誦的形式。從蕭斯塔科維契為他父親過世時所寫的組曲開始,鐘聲敲出了刻骨銘心的哀慟,接著幾首音樂家藉著德國詩人所創作的詩詞結合了文字音樂道出了人性之多變,魏樂富以1947年發生真實故事為藍本所創作的《暗夜的螃蟹》,敍說的是生命因為一隻螃蟹而生死牽連於一念間的動人事件。

 

魏樂富今天用他不太流利的國語敘述自己創作這首曲子是源自去年指導蔡伯璋演出《華沙的存活者》時的朗誦與音樂同步進行。身為德裔音樂家,荀白克的Melodrama是驚人的醜陋並充滿表情,一部為旁白,男聲合唱團與交響樂團,描述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自華沙貧民區存活者記憶的清唱劇。「假如你認識史蒂芬‧史匹柏和好萊塢戰爭片和有關大屠殺的媚俗電影,荀白克音樂的殘暴簡直就是當頭棒喝。」

 

他發現這作品寫於1947年,只在戰爭結束後的兩年(台灣228事件那年)。歐洲被戰爭摧毀了,然而在有些藝術家手中,以意志,精力和熟巧將混亂轉換成意義而存活了。荀白克1934年移民到美國。不只音樂,小說,戲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之再敘述,「小時候我一定有接觸到這些,雖然我是在這惡夢結束後十年才出生的。」

 

這讓魏樂富自問:「有關台灣創傷228事件和大屠殺延續下來的藝術品在那裏呢?我們有博物館,我們有文物,我們有故事,然而藝術的大主體在那裏?為什麼我們需要它?將過去的惡夢挖出是智舉嗎?還是讓它們沉睡?」

 

因此,他試著用《暗夜的螃蟹》實驗如何將台灣228事件轉變成非矯飾的藝術。他選擇了一個有關一個女兒—仍然活著—當她回憶她的母親在曉得丈夫被槍斃之後,企圖帶小孩自殺的故事。她計劃帶著孩子們投海自盡,當她的小兒子在海邊看到一隻螃蟹想帶回家養時,媽媽突然清醒放棄了原本的計劃,這家人,被一隻螃蟹救活了。

 

為了更多的戲劇化:他加進了在沙丘發現屍體的恐怖一幕,也讓母親真的走進水裏,在她放棄自殺企圖之前。「音樂的靈感來自舒曼,李斯特,荀白克的音樂話劇(Melodrama)。我創作了主導動機為了聯想角色與情境:螃蟹動機,家裏的動機,木屐的動機,喪鐘的動機,還有一種謀殺似的拖曳動機,我嘗試著密集它們於一種形式,稍微比「絕對音樂」鬆散些,但是絕對比只為戲劇的配樂更加緊固。」「旁白與音樂以相同的姿態連結,為了加強效果我將一起演出旁白並彈奏:鋼琴家是旁白者,最終之言當然是屬於螃蟹了。」

 

音樂會還有蕭滋所作的《笛子》,選自他的東方組曲,原是管絃樂曲,雙鋼琴版本是為他自己和哥哥Heinz Sholz而作的。李斯特《前奏曲》是依據法國詩人拉馬丁(Lamartine)的詩而作,詩中描述的是此世今生只是「死亡」的一連串前奏,而這也道出此音樂會的主要意念。

 

「琴鍵上的吟唱詩人—魏樂富&葉綠娜雙鋼琴演奏會」15日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23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門票由兩廳院售票系統熱賣中,詳情請洽主辦單位傳大藝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