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小瓢蟲」器官長「結節」〜嚴重癲癇致腦損傷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11.01 18:50

結節硬化症是是一種罕見的自體顯性遺傳疾病,病因與基因突變有關。大約每6000名新生兒之中,就會有1位是結節性硬化症的患者。病童往往被暱稱為「小瓢蟲」,到了青春期時,臉部皮膚顏色偏紅,且長出白色斑點。除了外觀上的變化,小小瓢蟲最怕頑固性癲癇,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影響一輩子。

結節硬化症病友家庭勵志故事電影書「快門下的幸福」,呈現4個病童的血淚故事,十分感人。(圖片/取材自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官網)

結節硬化症病友家庭勵志故事電影書「快門下的幸福」,呈現4個病童的血淚故事,十分感人。(圖片/取材自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官網)

罹患結節硬化症 器官可能長出結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醫師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患者體內基因出了問題,以致身上多處器官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九成五患者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或是像青春痘,或是疤痕般的痘或疤,以及鯊魚厚皮的粗糙皮膚,有些則是指甲旁邊長出肉芽。

此外,腦部、肺臟、腎臟、心臟等器官也可能長出結節,以往醫師經驗不足,很可能誤判為腫瘤,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動了不必要的手術。

結節硬化症母親 生下孩子罹同病且有癲癇

「瓢蟲媽媽」陳小姐就是典型個案,臉上雖也有白斑,但因症狀較輕,遲遲未被確診,後來結婚生育,十幾年前,腎臟出現許多結節,且大出血,被誤判為惡性腫瘤,因此腎臟被切除,影響終生。而陳小姐的兒子從小就有癲癇問題,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智力發展,就醫檢查為頑固型癲癇,進一步接受檢驗,才確診為結節硬化症,為小瓢蟲家族的成員,隨後陳小姐做了基因篩檢,才發現自己也同樣患有結節硬化症。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沛隆表示,台灣瓢蟲家族成員應超過兩千名,約有四分之三患者因為臨床表現不明顯,或居住於就醫不方便的偏遠地區,遲遲無法確診,甚至遭受不必要的治療。

台大醫院已於 2010 年成立結節硬化症整合性門診,一次門診就可看完所有相關科別,包括皮膚科、神經內科、腎臟科、泌尿科、胸腔科等,而各專科醫師定期開會討論案例,協助病人擬定適切的治療策略。

勵志電影書「快門下的幸福」 紀錄患者血淚故事

針對結節硬化症治療關鍵仍然在於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現在已有很好藥物,可以精準地阻斷特定細胞內部的傳遞路徑,進而改善全身症狀,減緩惡化速度,包括降低癲癇發生頻率,避免損及智力發展。

紀錄片「一首搖滾上月球」的吉他手李爸、李正德也是結節硬化症孩子的家長。 他以文字、影片、音樂等三種型態,為結節硬化症協會推出第一部病友家庭勵志故事電影書「快門下的幸福」,呈現4個病童的血淚故事,十分感人。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5579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