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例為王明鉅醫師在《翻轉醫療》中的病例。一名研究生夜晚因全身紅疹而到醫院掛急診,負責處理的醫生診斷為麻疹,並告知患者:「你發燒後疹子開始退了,沒有併發肺炎的跡象,在醫院待2個小時觀察,確認沒有併發症後,就可以先回家休息,也不必吃藥。」而病患的女朋友在一旁陪伴,她跟醫生說覺得病人狀況怪怪的,要醫生再詳細檢查,看是不是在醫院待久一點,不能就這樣回去。
後來醫生安排做常用神經學檢查,來看看病人神經方面的功能,病人完全答對沒有問題,醫生再細問人、事、時、地、物等,也都正常。雖然病患的女朋友仍不滿意,認為男友「怪怪的」,但既然檢查沒有問題,只好遵照指示離開急診。
病人回到家後依然不舒服,又去第2家醫院掛急診。一開始也看不出什麼問題,只好安排抽血、照X光等檢查,結果在前往抽血途中病人暈倒了,後來發現病人的確是麻疹,但他有另一個比較罕見的併發症為「腦脊髓炎」,大約只有1/1000以下的發生機率。
醫生非萬能全知,應鼓勵家屬提供病情資訊針對這個例子,《翻轉醫療》書中提出一個重點—醫護人員與病患的接觸和瞭解,往往比不上跟病患朝夕相處的親友。像是這樣的細微症狀,反而是親友比較能準確觀察到。不過,對這案例更深入的思考,難道病患女朋友對醫師診察結論的質疑,是抱著想要告醫師一狀的心態在詢問嗎?還是單純想幫助她的男朋友病情好轉?
從現場狀況來看,這個女朋友是想提供病情資訊,但是卻表達的不夠明確,如果能更精準的提出日常觀察到的症狀和線索給急診醫師,也許在第一家醫院就能先行確認出狀況。
重新回到「病人在想什麼」這個議題上,病人與其親友通常只是想要健康的生活,若生病則希望痊癒,若有生命危險時就希望能活下去。因為這些原因,病患外在的行為都表示信任醫師,希望醫師能夠幫助他解除病痛,也想與醫護人員合作,完成所有診查的過程。
反之,若不是這樣想的話,在不信任醫護人員的情況之下,又怎麼可能按照指示把性命交付出去?若是不與醫護人員合作,又怎可能配合療程。所以,病患和親友來求助時,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來與醫護人員合作,盡力配合以達到自己的願望,這一點無庸置疑。
本文出自方舟文化《醫病大和解》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2/5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