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閃靈殺手!每5小時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09.04 13:47

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原因,目前盛行率已超過全台灣人口1%(估約23萬人)。如果不及時治療糾正房顫動,血液在心房內淤滯,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流到大腦就易造成腦梗塞,即腦中風。腦中風如同「閃靈殺手」,根據統計,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

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推估在台超過23萬〜46萬名患者。

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推估在台超過23萬〜46萬名患者。

高齡化社會 心房顫動盛行率將越來越高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詹益欣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而這亂跳同時會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頭暈、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

其實,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亦隨之提高,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推估在台超過23萬〜46萬名患者。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

心房顫動恐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值得注意的是,當心房亂跳時,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即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更可怕的是,心房顫動中風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更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

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腦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雖能降低缺血性腦中風風險,但副作用為容易增加出血風險,最嚴重則為腦出血,且一旦發生腦出血副作用死亡率可達50%。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 改善傳統藥物治療限制

詹益欣醫師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出現,大幅改善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上的限制。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藥物順從性。

治療心房顫動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改善傳統藥物治療限制。

治療心房顫動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改善傳統藥物治療限制。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療團隊和長庚大學生物統計研究中心史麗珠教授,致力於研究新型藥物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分析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顯示,以兩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及Rivaroxaban與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相比,Dabigatran可顯著減少29%缺血性中風發生率、35%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及56%顱內出血發生率。而另一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Rivaroxaban則可顯著減少43%缺血性中風發生率以及70%顱內出血發生率發生。

另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台灣心房顫動病人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與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比較,減少急性腎臟損傷風險。

心房顫動8項風險指標

另外,以心房顫動風險指標(CHA2DS2-VASc)來評估。心房顫動風險指標共有8項指標,包含:「心衰竭」、「高血壓」、「年齡介於65歲至74歲」、「糖尿病」、「女性」、「血管疾病」,以上六項各1分;「中風史/暫時性腦缺血」或「年齡大於75歲」則以2分計,透過加總CHA2DS2-VASc分數來判斷是否屬於中風高危險群,當分數加總大於等於2時,則評估為高中風風險族群。

以上研究成果,已分別發表於神經醫學領域頂尖期刊Stroke及心臟醫學領域第一名期刊JACC。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54262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