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快樂量表」正面表列你的人生
由於情緒無法量化,過去所使用的焦慮量表、憂慮量表都是在關注不好的地方,無助於改善情緒與轉化想法。那要如何有效的協助人們擺脫憂鬱呢?根據我多年前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習的心得,加上臨床經驗,我發現以簡單方便的方式進行,人們的接受度較高。
這個簡單又方便的方法,就是「快樂指數週記」(Happy Index, HI),藉由一天3次記錄快樂指數,協助你了解一天的情緒變化。快樂指數DIY,找出今天發生了哪些讓你快樂的事情:
【執行方式】
每天3次,分早、中、晚記錄快樂指數。以1分到10分為量尺,自評快樂分數,並簡單寫下評分理由。如此將會得到每日平均快樂指數。一週及一個月後,也會有週平均及月平均快樂指數。
根據統計學原理,記錄時間愈長,快樂指數愈準確。假設月平均的快樂指數是5.6,本週平均卻只有4.5,可以籍此幫助你檢視哪些事件造成指數下降,同理快樂指數提高,透過「週記」也會清楚知道哪些事件能提升快樂的程度。
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幫助你找到快樂的來源
髮型設計師小惠,小時候家裡開美髮院,她的母親讓她幫忙,卻一天到晚責罵她,導致她幫客人洗頭時手都會發抖。事實上,小惠的父母都有躁鬱傾向,不管她做什麼都被嫌棄。
我請她開始寫快樂量表,一寫就寫了好幾年,而且她每天都會寫一句話鼓勵自己,努力的程度讓人印象深刻。她甚至在想不到還能寫什麼時,也會去書店找書,每天一定抄寫一句鼓勵自己的話,自我提醒。習慣快樂量表後,小惠自動建立起一種心理上的「警覺系統」,即使沒有記錄也能做到自我察覺,幫助自己穩定情緒。
有一次,我和工作人員到長青中心推廣快樂量表。我們使用憂鬱量表找出十二名受測者,施以八週的課程,每天寫快樂量表。中心裡的老人大多是公教退休,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然而,他們通常也是最不容易改變想法的一群人,而且經常嫌東嫌西、怪別人。但是在記錄快樂量表後,在與他人見面時開始會打招呼,還會關心彼此的分數。
這樣的問候,無形中成為一種互相提醒。如果希望自己的快樂分數提高,就會更專注在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面。例如,有位老奶奶發現,孫子來看她的那一天,她的快樂指數都很高,於是開始每週主動帶孫子到公園玩。祖孫相處的快樂情緒加上運動,成功幫助老奶奶「戒掉」長期服用的抗鬱劑和安眠藥。
我經常看到人們在初期,亂掰自己的快樂指數和評分理由,一看就是在診間外面匆忙寫的,這麼做其實是在阻礙自己。除此之外,檢視自己的評分理由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例如:
「在週末的早上吃了豐盛的早午餐,得到7分。」
「下午和朋友出發去墾丁,得到9分。」
出門玩樂雖能獲得快樂,但問題是,人們不可能每天都去墾丁玩和喝下午茶。即使真的可以每天去,也會因為疲乏而失去樂趣。
正常人的生活,大多時候都是在工作或是在家中度過,因此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快樂事件才是最重要的。若是只依賴短暫的假日旅遊或美食,一旦回歸日常又會處在失落的狀態中。
找出快樂的事情,其實就是正面看待自己的事,無論是小正面或是大正面,過程就是在調整想法,轉化認知。根據看診經驗,詢問個案某段期間的情緒狀態時,往往得到的答案是「還好」「差不多」「心情不好」等籠統的回應。
明明是快樂量表,但如果寫的都是痛苦的事件,只是想法還沒有轉變,導致眼裡所見都是痛苦,看不到自己的好。當經歷這樣的狀況時,不要灰心,請繼續寫,慢慢就能注意到自己發生了什麼好事。我們要練習的是,透過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從日常生活中自己療癒自己,找出增強自信和自我功能的方法。
雖然人生還是會發生很多不快樂的事情,但透過快樂量表能讓人更注意在快樂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整天沉浸在負面情緒裡。心若緊抓著苦不放,就容不下快樂如果真的找不到快樂事件,怎麼辦?
曾有個案提及填寫快樂量表的困難處,因為他們堅持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快樂事件。因為是每天都在經歷的事物,所以很容易讓人麻痺而失去探索的興趣。然而生命瞬息萬變,即使每天往返於同樣的道路,也不可能會有完全相同的風景。日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我們早已忘卻嘗試新事物的樂趣。我們總是「看」,卻從來不去「觀察」。
誰說快樂事件找不到,或必須刻意去找。它們隨時隨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端看你有沒有用心去體會與感受。比方說,我在午休的時候會想著自己早上的快樂事件在哪?當舉起咖啡杯,撲鼻的咖啡香迎面而來的同時,腦袋就會立刻閃過這就是今早的快樂事件。
很多人常說找不到快樂,後悔過去,對未來迷惘。在這兩點浪費了太多精力,而忽略了現在。藉由快樂量表,一週7日,正面表列我們的人生。
我的生活是週一到週六都要看診,好不容易週末可以休息,卻又經常需要到各地演講。如果是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我的生活,那肯定是活得又累又苦。雖然每一件事情做起來都不輕鬆,但如果有人因此得到啟發,進而產生一點改變,哪怕只有一個人,我也認為付出是值得的。
一旦這麼想,自然也不覺得累了。這就是工作所產生的價值和成就感,人生其實就是如此而已。以下是某位個案,使用快樂量表的心得分享:
「寫快樂指數已經一個多星期。寫了幾天後,怕林醫師覺得我的指數都不錯,不知道我發生的不快樂,於是我改變寫法,我開始同時記錄那期間的快樂與不快樂。其中有一天下午我大發雷霆。事後記錄時事情已過,心情已經恢復。雖然當下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努力去找那個下午讓自己開心的事並且記錄。
突然,我有所覺察。原來,我有個習慣,就是抓著苦不放。原來記錄這件事最大的用意,是去找快樂,關注快樂。苦都會有,但無論長或短,它都會過去。如果抓著不放,只會更苦。
原來創造快樂是少關注痛苦。這不是逃避,而是喜歡、關心自己的表現。而這正是我該學習改進的地方。我發現原來我太捨不得苦了,應該對苦大方一點,不必執著於它,而是讓它過去吧!」
信心補帖:透過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找出快樂事件,從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癒。
本文出自圓神出版《解憂相談室:從情緒整理、轉化想法,找回自信與自在的人生》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74/5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