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見腎絲球病變、腎病症候群、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痛風腎病變、腎囊腫、泌尿道感染、尿毒症等8大類腎病。然而,初期腎臟病沒有症狀,容易讓人忽略病情的嚴重性,腎臟病種類多,與許多慢性疾病也有正相關,若沒有病識感,對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恐怕難以想像。
腎臟病種類複雜,多數民眾光聽名詞就容易混淆,其實,要了解腎臟病並不困難,可從生理功能來看腎臟的排水、排毒及調節荷爾蒙的功能有沒有異常;或是從解剖學上看腎臟結構中的腎絲球、腎小管、腎血管等三部分是否有異樣。
不可不知的腎臟疾病
對於腎臟疾病,民眾最關心的無非是腎臟壞掉與否,或者是不是非得洗腎不可。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金順指出,國人常見的腎臟疾病仍以腎絲球相關疾病為多,包括腎絲球腎炎、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等,至於腎囊腫(腎臟長水泡)在臨床亦不會少見。
陳金順說,這些腎臟疾病的發生原因,都與遺傳基因及環境脫不了關係,包括生活中的惡習(如抽菸、嚼檳榔、喝水少、憋尿等)、飲食(如暴飲暴食)、藥物(如濫服成藥)等。
【腎絲球病變】
腎絲球病變可分為腎炎與腎病症候群。所謂腎炎,是指腎絲球因免疫或非免疫原因產生發炎,引起以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壓為主之疾病。當腎絲球發炎時,也可能同時發生腎小管與其他腎臟結構的傷害,除了會出現蛋白尿或血尿的現象外,也會因為過濾血液的面積減少,令腎小管構造受到損傷,導致尿毒素累積體內。因此,如果來的又急又猛,尿毒素就會爬升的相當快,因而造成尿毒症,當然也可能在日積月累下,讓腎絲球逐漸惡化,導致慢性腎衰竭及尿毒症,終至洗腎一途。
一般來說,急性腎絲球腎炎若發生於學齡兒童,通常是因罹患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猩紅熱等所引起。發生於成年人,通常是因自體免疫性疾病,倘若急性腎絲球腎炎未能徹底治癒,就可能漸漸發展為慢性腎絲球腎炎,終至產生尿毒症。
【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是指腎絲球受到免疫或非免疫傷害,產生以蛋白尿為主的症候群,除了會有水腫外,也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主要病因是腎絲球對血液過濾的通透性增加,引發白蛋白從血液中流失到尿液裡,造成嚴重的蛋白尿、全身性水腫、血脂肪增高、血中白蛋白降低等症狀。
【糖尿病腎病變】
一般人或許以為糖尿病只是血糖控制異常,其實不然,如果不接受正規治療好好控制,可能衍生後續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性疾病及腎臟病併發症。此外,國內外都有研究指出,會造成尿毒症而必須長期洗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糖尿病的腎病變。
【高血壓腎病變】
高血壓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早就為民眾所知,但對於腎臟功能的破壞卻容易被忽略。由於血壓增高會加重腎絲球的壓力,令細小動脈硬化、腎絲球微血管內皮損傷,最終導致腎絲球的硬化,腎絲球硬化後,會使腎小管血液循環減少,再加上蛋白尿對腎小管的毒性作用,進而導致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發炎,令腎功能逐漸走下坡。
【痛風腎病變】
大部分的痛風病人若接受適當的治療,是不會發生痛風性腎病變的,除非病人長年反覆性的痛風發作,又經常吃止痛藥,才容易讓腎臟功能提早衰退。此外,若痛風病人又合併有高血壓或原本已經存在腎臟疾病時,出現痛風性腎病變的機率也較高。
【腎囊腫】
腎囊腫就是所謂的水泡,是屬於遺傳性疾病,會造成腎臟衰竭的原因,常因為囊腫壓迫到腎臟組織,造成腰腹不適或疼痛,可能出現蛋白尿、腹部腫塊、血尿、尿路結石、腎功能衰退等,最後則演變成腎衰竭。腎囊腫病目前無特效療法,必須定期追蹤腎功能、不隨便服用藥物、避免尿路感染等,才能延緩腎臟惡化進程。
【泌尿道感染】
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器官感染統稱為泌尿道感染,其中有因細菌感染所導致的急性細菌性腎盂腎炎,以及因輸尿管阻塞、藥物腎毒性及腎髓質病變等非感染性病因所導致的慢性腎盂腎炎,臨床表現均為程度不一的發燒、腰側酸痛、排尿不順等症狀。
腎臟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陳金順指出,針對任何疾病要作正確診斷,都可依「SOAP」做為診斷依據,腎臟疾病也一樣,「在主觀項目(Subjective)中,會先判斷病人的病史、過敏史、家族史等;再依據對病人的客觀觀察(Objective)與實際檢查來做確診,例如從外觀看是否有水腫、皮膚病變、貧血等,或進一步進入實驗室檢查如尿液、血液、荷爾蒙檢查、腸胃檢查等,有了上述的參考依據,才能做出最好的評定(Assessment)與最適切的診療計畫(Plan)。」
在血液檢查時,需評估病人的腎功能、肝功能、膽固醇功能;若有需要會進行影像檢查如超音波、心電圖甚至血管檢查,或者可以核子醫學檢查來觀察兩邊腎臟功能是否有不同,做為診斷上的參考依據。
若病人為急性腎衰竭、持續有蛋白尿、血尿等症狀時,會要求做組織學檢查,也就是所謂的腎臟切片檢查。陳金順說,這些檢查會依照腎臟病的程度而略有差異,但當診斷出腎臟有問題時,整組跨專業醫療團隊包括眼科、心臟科、營養師等,就必須介入,才能完整照護病人。
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所制定的KDIGO(Kidey Disease Improve Global Outcome)準則,腎臟疾病的治療目標,會先判斷病人的腎臟病是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若屬於急症如急性腎衰竭、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通常有機會救得回來,這時就會積極建議病人做腎臟切片,讓其有治癒機會。但對於慢性且不可逆的腎臟疾病,主要是延緩疾病的進程,控制惡化因子,讓病人能順利進入透析治療。
3大疾病易引起令人擔心的尿毒症
當各種腎臟病到了晚期,就會有共同的臨床症候群:「尿毒症」,這時身體會出現酸鹼平衡失調、代謝產物在體內大量滯留,幾乎全身的器官都會受到影響,而出現胃口不佳、噁心、想吐、貧血、倦怠、皮膚搔癢等症狀,更嚴重時會出現腸胃出血、肺部水腫、心臟衰竭,甚至會昏迷不醒而危及生命。
引發尿毒症的罪魁禍首相當多,急性期多半是因為休克、敗血症、藥物傷害、小便不通所引起;而國內需長期接受透析治療的慢性尿毒症患者,絕大多數都是糖尿病、慢性腎絲球腎炎及高血壓所引起,由於這3大疾病都必須長期追蹤,若沒有好好控制,腎臟有病癥出現時又病急亂投醫,就會導致腎功能惡化成尿毒症。
許多民眾擔心,一旦進入尿毒症,似乎就判定要終身洗腎了。其實,如果是因為急性腎衰竭所引起的尿毒症,臨床上多半可以被治癒,但若是慢性腎臟病所引起的纖維化,以目前醫學上的標準來看,仍無可讓纖維化腎臟功能正常的治療性藥物。
尿毒症一定要洗腎嗎?
到底什麼階段需要洗腎?許多文獻上指出,當腎臟惡化到正常的30%以下時(血清肌酸酐約3mg/dL以上),腎衰竭的相關併發症就會一一出現,當惡化到15%以下時(血清肌酸酐約6mg/dL以上),尿毒症的併發症就會更加明顯,這時極可能是洗腎或換腎的時機。
不過,陳金順強調,是否決定洗腎,並非全靠血清肌酸酐的指數來判定,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症狀出現的時間點也不一樣。「在KDIGO治療準則中也建議,是否應該洗腎,是以症狀為優先考量,腎功能指數是輔佐的一項參考依據,因此臨床上是以症狀的嚴重度來判斷因尿毒症所產生的電解質異常情況、水腫嚴重度、喘的程度等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接受洗腎。」
許多腎臟病患者,一聽到洗腎就覺得人生進入黑暗面,甚至想放棄治療,但這反而失去了腎臟病的治癒好時機;或者有人因為不想洗腎,放任病情或亂投醫,更白白浪費了黃金治療期。
陳金順說,尿毒症就如同其他慢性病一樣,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是以藥物作治療及控制,而尿毒症則是以洗腎作為治療及控制,只要配合得宜,尿毒症患者是可以完全擁有正常的生活。此外,良好的洗腎品質是進入換腎的過渡期,千萬不要為了害怕洗腎而延誤了病情。
長期吃藥會不會危害腎臟?
至於如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該如何避免長期服藥而不傷腎?陳金順認為,很多腎臟病高危險族群都擔心長期用藥會對腎臟有害,卻忽略了吃藥的目的,「如果藥物是為了保命,當然要吃。不過,若是高危險族群,一定要密集監控自己的肝腎功能,且與醫師討論用藥,就能降低對腎臟的傷害機率。」
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腎臟病也是慢性病的一種,必須長期控制、定期追蹤,才能達到延緩與停止疾病的進程,如果是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切記要有病識感,當有不舒服時一定要看醫師,以免拖延救治的最佳時機。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13期】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97/5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