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又稱氣膠)進入人體後會跑到哪裡去?不同直徑大小的粒子對人體又會造成哪些不同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參與由高雄市教育局指導,高雄女中主辦的愛河2.0 「愛上科學嘉年華」暑期科學營活動,14日在高雄女中設置「PM2.5人體歷險記」闖關遊戲,近200名國中小學童透過DIY,了解氣膠對人體的影響,寓教於樂。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PM2.5人體歷險記」闖關遊戲是將「氣膠」設置成主角,讓學童明白不同大小的細懸浮微粒進到人體後,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像是PM10 (泛指粒徑小於10微米的懸浮微粒)或更大顆的懸浮粒子,如空氣中的飄塵或花粉,用較大的綠色膠珠代表;透過教具顯示這些較大顆的粒子被吸入人體後,在咽喉就會被人體的防禦機制擋住,經由咳嗽等方式排出體外。 至於PM2.5(泛指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以及大小介於PM10和PM2.5之間的懸浮微粒,例如粉塵、工廠或交通工具排放出來的廢氣、炒菜時的油煙等,則分別用黃色和紫色膠珠替代,這些較小的粒子會進入支氣管,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肺部堵塞導致病變(如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肺癌),更小的則可能進一步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誘發心血管疾病。 現場參與的學童對於氣膠知識皆覺得新穎有趣。高雄市河濱國小五年級學生簡誌鋐自己獨立完成教具,表示「今天回家要趕快告訴有抽菸的家人別再抽菸了!」他說自己聽過PM2.5,但不知道原來它又叫做氣膠,以後如果可以,「會盡量搭乘捷運減少空氣污染。」就讀前金國小五年級的李宛諭也提到,透過這次動手做,才真正了解到空氣汙染的嚴重性,很擔心每天煮飯的媽媽吸入太多油煙危害健康,今天放學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跟媽媽說以後炒菜一定要戴口罩!而且一定要打開抽油煙機。」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師生共同設計,可以讓學童認識人體呼吸道的主要結構、不同尺寸大小的細懸浮微粒會進入人體不同部位、對人體可能有哪些影響層面以及該如何防治,以達到氣膠科學環境教育的目的。此外,學童在現場完成的教具遊戲都可以帶回家反覆操演或當作室內擺設。 王家蓁解釋,「氣膠」是PM2.5的正式學術名稱。衛福部國健署於106年6月公布最新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PM2.5暴露為第四大危險因子,僅次於高血糖、抽菸、高血壓,也是唯一的環境因素。另外,衛福部統計處最新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中更有高達6項疾病皆已被學界證實與PM2.5暴露有相關性, 顯見提升全民對PM2.5的基本認識及防範自身受到PM2.5暴露之侵害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中山大學設有全國唯一的「氣膠科學研究中心」,除致力於開發高階精密的氣膠檢測技術,並深入探討各種與PM2.5相關議題外,亦積極推動PM2.5氣膠科學相關之環境教育及人才培育。本次活動除展現科普動手做的教育意義,更顯示中山大學善盡社會責任及提升高教公共性的使命感與決心。 「愛上科學嘉年華」暑期科學營活動共計有鹽埕國中、光榮國小、鹽埕國小、忠孝國小、河濱國小及鼓岩國小等中小學約200名學童共襄盛舉,除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籌劃之 「PM2.5人體歷險記」,負責本活動其他關卡設計及培訓之教師還包括高雄女中化學老師游宗穎和蘇政宏及地科老師陳建宏。主辦單位期待透過科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訓練學生表達及動手做的能力,並落實學校教育資源共享,及學生適性發展的目標。 圖說1:高雄女中校長黃秀霞(中排坐者左五)、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左六)及中山大學氣膠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左八)共襄盛舉。 圖說2:中山大學氣膠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左一)向國小學童說明PM2.5相關知識並指導教製作。 圖說3:站者左四起為中山大學氣膠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高雄女中校長黃秀霞、高雄市教育局專門委員陳佩汝、督學李靖葦、光榮國小校長李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