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限電小心職業傷害!4要訣預防熱傷害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7.08.09 13:29

熱浪肆虐全台,門診發現,熱傷害病例有持續攀升趨勢。醫師指出,當溫度升高,不論室內或是戶外,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且有可能造成職業傷害。呼籲民眾平日應多喝水、減少暴露高溫環境,若有身體不適,應即刻就醫。

賴育民主任(如圖)指出,室內高溫環境容易引起熱傷害,且可能造成職業傷害。(照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賴育民主任(如圖)指出,室內高溫環境容易引起熱傷害,且可能造成職業傷害。(照片/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連月高溫炎熱,讓國內「缺電」再度拉起警報。為因應電力吃緊,行政院針對所屬公務機關,採取緊急限電措施,規定上班日下午1時至3時,要關閉冷氣節電,但是此舉卻引起不少公務人員,或是洽公民眾怨聲載道,擔心室內高溫會造成熱傷害。

室內高溫 小心熱傷害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賴育民主任指出,熱傷害又稱熱病,主要是因潮溼與悶熱環境,使人體排汗蒸發散熱的功能減低,造成身體不適。若長期處在高溫密閉空間,也會造成熱傷害,甚至也有可能造成職業傷害。

另外,臨床觀察也發現,熱傷害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藥物及感冒藥(參見附表),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能力而較易誘發「熱傷害」。

可能增加中暑危險性的藥物。(圖表/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可能增加中暑危險性的藥物。(圖表/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較常見的熱傷害有以下幾種:

  • 1.熱抽筋(heat cramps):患者的肌肉會抽筋疼痛,可能覺得虛弱,但意識很清楚,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 2.熱暈厥(heat syncope):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因迴流不順的血液侷限在下肢,或是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與低血容,或是皮表微血管因炎熱擴張,使得血液侷限在皮膚。基於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使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發生暈厥現象,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 3.熱衰竭(heat exhaustion)與中暑(heatstroke):這兩個症狀代表同一個病程中(體溫上升與多重器官衰竭)的不同階段。早期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然後是肌張力喪失,有時會有痙攣、昏迷;也常伴隨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核心體溫(可量肛溫或耳溫)上升(超過攝氏38度)等現象。如果體溫超過攝氏41度,死亡率就變得非常高。

無論戶外或是室內,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分,是預防熱傷害的必要條件。

無論戶外或是室內,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分,是預防熱傷害的必要條件。

防熱衰竭 先降低體溫

賴育民主任強調,很多人都誤以為熱衰竭患者的皮膚是溼冷的,而中暑病人的皮膚則呈現乾熱狀態,這是一種武斷且危險的分類方式。千萬不要為了區辨二者而延誤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上述的症狀,應立即送醫。

而在救護車到達前,應先嘗試以下述的方法降低體溫,包括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搧風、以溼毛巾擦拭身體、以冰敷袋置於頸部及腋下等處。且不要為了做這些處置延誤送醫。

同時對於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朋友,務必要做好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並提供預防發生「熱傷害」的4大要訣:

  • 1.習慣吹冷氣的人突然在炎熱的戶外開始劇烈運動,因身體適應不及較易發生「熱傷害」,因此可以先做一些和緩的戶外活動或是關掉冷氣,讓身體能漸進適應高溫。

  • 2.高溫工作者可適度依氣溫調配工作,室外溫度較高時,盡量從事室內工作,減少戶外活動,減少重體力的工作。

  • 3.攝取足夠的水分和鹽分。

  • 4.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物。

【健康小叮嚀】:

「熱傷害」中的熱抽筋和熱暈厥,多數透過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及鹽分就可緩解,但若發生體溫升高的熱衰竭未能及早察覺處置,而演變到中暑,就可能危害生命。奉勸大家,暴露在高溫戶外環境下工作或從事任何活動時,都要先評估自己身體可能會產生的危險因子,及早改善預防或向專業醫師諮詢,並且落實上述預防產生「熱傷害」的4大要訣,必定可以將其對健康的威脅降到最低。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5300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