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男學員細心繡猛虎  黃蘭葉緙絲工藝傳習首次成果展

大成報/ 2017.08.07 16:13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緙絲」織造技藝已漸式微,臺中市文化資產處104年登錄為傳統工藝,保存者黃蘭葉藝師去年起開班授課,傳承這項文化資產。即日起至23日,黃蘭葉與傳習班學生於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舉辦首次成果展,展出絲巾、門簾、手提包、手機袋、錢包、繡畫等共42件作品。

文資處表示,「緙(音ㄎㄜˋ)絲」也稱「刻絲」,製作原理簡單,但過程繁複,傳統技法是先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再將畫稿放在經面下,用毛筆繪於經面上,依畫稿所需,將不同顏色的線來回穿梭編織,靈活運用「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織法;細微處另以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精巧珍貴,可創造彷彿雕琢鏤刻的立體感,具有高度藝術性,有「織中之聖」美譽。

臺中市於104年登錄「緙絲」為傳統工藝,保存者為國家工藝獎得主黃蘭葉藝師。文資處指出,黃蘭葉西元1959年生於臺中市,19歲進入大屯紡織公司從事織繡,參與產品設計及製作,自蠶絲植物染色、整線、撚線、紡紗、織造、繡飾、裁縫等工序,熟悉且可獨力完成每一步驟;後接手公司營運,即使是草圖也縝密規劃,包括絲線染色的工序次數、圖案的搭配運用、底布織法的新創、繡法鋪陳與應用等,均細心設計,是少見的全能型緙絲藝師。

黃蘭葉深感緙絲技藝逐漸式微,去年於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租用「1916工坊」,與文資處合作開設傳習班,招收學員傳授技法,今年8月5日至23日在大墩文化中心動力空間,首度舉辦成果展。黃蘭葉秉持「不論藝術或設計,都應該要架構在純熟技術與靈活創意間,兩相幫襯,少了任何一個要素都會使作品失之偏頗」的理念,教導學員創作各式兼具藝術及實用性的作品,共展出42件展品。

參展學員中唯一的男學員陳柏祥,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三年級學生,今年才報名傳習班,能完成作品「大貓」參展,相當不易。陳柏祥說,因為跟大學老師參訪黃蘭葉緙絲工作室,覺得很有趣,報名參加傳習班,黃老師會依每個學員設計課程,因材施教,很厲害,也感謝黃老師「沒藏步」,傾囊相授;因同學都是女生,所織圖文多為花鳥,他是男生,決定挑戰「動物紋」,因而以老虎為織繡主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王志誠表示,早期臺中紡織產業具有領先地位,帶來經濟收益,更有專門生產紡織品外銷日本,因此造就技藝高超的編織工作者。然而隨時代演變,傳統紡織產業漸漸式微,期待將緙絲登錄為文化資產、開辦傳習班及作品展,能讓民眾了解這項珍貴精巧的工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