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4年下半年爆發「雙卡風暴」,至今(106)年進入第12年,當年由於發卡浮濫,以致於持卡人信用過度擴張,不僅造成民眾個人財務周轉不良,銀行也承受龐大呆帳。就在金管會執行8大政策後,截至今(106)年3月,流通卡數重回4,000萬張,而循環餘額已大幅減少近8成,顯示政府處理卡債績效卓著。
當今信用卡為重要的支付工具之一,但其實早在約94年時,信用卡、現金卡等金融產品惡性競爭,成為借貸的工具,就連菜市場、夜市都有辦卡攤位,而申辦卡片免消費即能拿禮物,尚無收入的學生更輕易擁有數張卡片,在信用過度擴張下,引發台灣「雙卡風暴」,近百萬人成為「卡奴」,銀行業者更面臨沉重呆帳壓力,嚴重影響營運及體質。
《卡優新聞網》總編輯周湘台表示,金管會為了處理卡債問題,先後祭出8大措施,首先「限制信用擴張」,個人信用額度不得超過月薪22倍,超過額度就無法再辦信用卡;其次為「禁止浮濫辦卡」不得有路邊辦卡,沒有刷卡消費也不能贈送辦卡禮,文宣更須全數加註警語;第3點「導正用卡觀念」強調信用卡並非借貸工具而是支付工具。
第4項措施則是「嚴禁不良催收」,銀行業者不得將壞帳轉售給非法業者,並不得惡意催收債款,影響持卡人正常生活;第5「降低銀行壞帳」要求業者轉帳打呆,對債務主動出擊;第6、針對持卡人「協助清償卡債」,幫忙與銀行進行帳務協商;第7「循環信用轉信貸」要求銀行達成轉貸目標;第8項「降低循環利率」從原本上限20%降至15%。期間更催生出俗稱破產法的「債務清理法」,讓無力償債的卡債族順利甩債。
周湘台指出,94年11月循環信用餘額總數為4,952億元,1年後即下降1/4至3,678億元,歷經3年半後的98年2月循環餘額已「腰斬」至2,477億元,直至今年3月循環信用餘額僅剩1,069億元,大幅減少78.41%,不到最高時的2成2,顯見國內信用卡市場經過12年的改善,已走上健康的道路,更朝電子支付方向發展,讓民眾付款更為便捷、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