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清明專題/掃墓不再翻山越嶺 線上祭拜想念零距離

yam蕃薯藤新聞/黎婕妤/報導 2017.05.11 17:05

中片在台配額僅十部 看好片憑運氣

「台灣有多少人看過《七月與安生》?」金馬53屆頒獎典禮上,香港導演陳可辛和影后吳君如在頒獎台上一搭一唱,點出台灣的中國片配額限制,「抽不到電影配額,台灣只有12人(評審)看過,除非曾國祥拿到導演獎,才能直接上映。」陳可辛說。

中國電影近年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以去年53屆金馬得獎名單來看,光是中國電影就拿下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改編劇本等等大獎,不管是技術或是劇情上都非常突出,但有些優秀的中國作品在台灣上映卻有難度,文化部規定每年中國片在台上映的配額只有十部,而這十部電影必須抽籤抽中才可上映,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導演獎的作品則不在十部電影配額限制中。

在配額制之下,能否上映一切全憑運氣,有些值得一看的作品無法在台上映,包括拿下雙影后的《七月與安生》,還有拿下影帝的《不成問題的問題》都沒抽到上映資格。但過去中國片是否能上映是以排隊送件的順序為主,直到2013年才改為抽籤制。開放中國電影來台是在1993年,五年後才正式開放十部中國電影能在院線上映,2010年因兩岸簽訂ECFA,協議台灣每年開放十部中國電影配額,中國則不限制台灣電影在中國上映的配額,然而台灣電影進入中國院線,還是得經過對岸政府審查。

本土電影大賣 到對岸票房慘澹

台灣電影在中國上映沒有配額限制,但台灣賣座電影到中國票房並沒有那麼吃香,像是在台灣創下破五億票房奇蹟的《海角七號》,在中國只賣到一億左右,豬哥亮賀歲片《大囍臨門》在台灣票房也賣破億,在中國卻賣不到四千萬。相對的,中國電影在台灣也陷入相同的困境,同是賀歲片的人在囧途系列《泰囧》,在中國開出60多億亮眼票房,在台灣卻慘收十萬。在中國叫好也叫座的電影《讓子彈飛》,在中國賣到了32億票房,在台灣卻只賣出了一百萬左右,

兩岸的電影在彼此的土地上都賣不動,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文化差異。就算兩地語言相通,但文化背景不同,對彼此的觀眾來說都很難消化。以豬哥亮的賀歲片來說,豬哥亮葷腥不忌的黃色笑話、各種台語雙關的諧音笑點,加上他的個人魅力,票房在台灣開出好成績,但對於中國觀眾,光理解雙關笑話就耗盡腦力,票房在中國當然慘跌。另外,台灣電影在中國上映還得要面臨中國的審查,例如《艋舺》因為電影內容涉及黑道、粗口,儘管導演配合修改場景,最終還是不能上映。

然而中國電影登台也遇到窘境,陳建斌自導自演的《一個勺子》,橫掃金馬各項大獎,但上台灣院線票房卻不高,光是片名就讓台灣觀眾難以理解,還有電影對話使用西北方言,儘管有字幕輔助,但濃濃的中國本土氣息,讓台灣觀眾難以進入狀況。

純愛片突破重圍 兩岸影迷都買單

儘管兩岸電影文化背景大不同,但青春愛情片卻能突破重圍,讓兩岸觀眾都買單。像是前陣子掀起旋風的《我的少女時代》,以90年代的青春記憶作為賣點,加上當年香港四大天王席捲兩岸三地,共同記憶成功跨越了文化的阻礙,兩岸票房都衝出不錯的成績。中國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用了失憶、絕症等元素譜出純愛,加上整部片都在台灣拍攝,台灣人接受度高,在台灣也衝出八千萬票房。

為了保護台灣電影市場,中國電影配額限制讓台灣觀眾在院線接觸對岸電影只能全憑運氣,或是只能指望影展能引進,許多優秀作品也因此被錯過,相對的,台灣電影輸入中國必須經過審查,一些不符合對岸規定的鏡頭得被刪減,失去了電影的原汁原味,對於兩岸電影交流來說都是阻力。

熱門關鍵字:

清明 線上掃墓 掃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