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強忍便意易長痔瘡、增加大腸癌風險?醫師破解…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7.05.03 00:00

相信不少民眾有認馬桶的習慣,常覺得公廁不夠乾淨,而選擇強忍便意,寧可忍回家也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解放。不過,近來坊間卻謠傳:「經常強忍便意,不僅會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久而久之更可能因此癌變,導致大腸癌上身。」引發網友熱議。真有這一回事嗎?「忍便」行為對健康有無危害?且聽專業醫師怎麼說!

常強忍便意易釀痔瘡?醫師:肛門靜脈血管反覆腫脹是關鍵

對於這項謠傳,汐止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醫師表示,民眾忍便的行為不僅會造成肛門括約肌、周遭靜脈血管在當下必須不斷收縮以忍住便意;尤其人體在錯過便意後,糞便中的水分更會不斷被大腸吸收,使便便變得又乾又硬。

在此情況下,若民眾想再度解便,往往需耗費更多的時間與力氣、肛門也要更加出力,甚至引起肛門靜脈血管的腫脹。一旦上述情境反覆發生,長期下來確實容易因肛門不斷處於腫脹狀態下,進一步引起周遭靜脈血管曲張,造成痔瘡上身。

網傳:痔瘡會惡化成大腸癌 醫師:兩者無因果關係

至於痔瘡究竟會不會惡化成大腸癌?陳樞鴻醫師指出,這是錯誤的認知。痔瘡是肛門周邊血管腫脹引起的不適症狀,而癌細胞則是人體細胞分化異常,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且具有惡性變傾向所致。因此,痔瘡並不會變成癌細胞,更不是誘發大腸、直腸癌。

陳樞鴻醫師強調,民眾若發現自身有疑似解便出血的問題,切勿諱疾忌醫,而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釐清原因較有保障。

陳樞鴻醫師解釋,坊間之所以有此一謠傳,應與痔瘡、腸癌的成因、症狀十分相似有關。譬如,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吃加工製品、辛辣、油炸等刺激物)、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壓力大),以及同樣會有便祕、排便不暢、解便出血等症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類似的成因、臨床表徵,並不代表兩者間有因果關係,只能說這兩類疾病的誘發因子相近。

痔瘡、腸癌出血分不清?勿諱疾忌醫、定期健檢有保障

陳樞鴻醫師也提到,臨床上就碰到不少將腸癌出血前兆,誤以為僅是痔瘡出血而延誤就醫、影響後續治療效果的病例。民眾若發現自身有疑似解便出血的問題,切勿諱疾忌醫,而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釐清原因較有保障。

尤其是,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的患者,因遺傳因素其大腸內往往較常人存有許多的息肉者,30歲後建議最好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並將發現的息肉加以切除,且每2~3年就回診1次進行檢查。而檢測後未發現息肉者,也應每3~5年再回診一次、定期進行追蹤尤佳。

【醫師小叮嚀】:

陳樞鴻醫師也提醒,想要防範大腸癌上身,民眾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盡可能維持正常作息、不熬夜。且40歲以上合乎資格的中年人,更因適度接受國民健康署建議的「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遺傳病史者更要特別留意;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自然健康有保障。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2/5196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