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失智不代表出局 台灣須打造友善尊嚴環境

中央廣播電台/歐陽夢萍 2017.05.02 00:00
隨著台灣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照護已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大難題。雖然「長照2.0」已納入失智症的照顧服務,但單靠政府的人力與資源,這張安全網終究無法接住所有需要的人,因此,台灣社會必須對失智症有足夠且正確的認識,政府與民間聯手,才能讓失智者及照顧者都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80歲以上老人 每5人有1人失智

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不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語言能力、空間感、注意力、抽象思考力、判斷力及計算力等功能,也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依照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2016年9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失智症人口佔7.98%。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當中就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的老人則是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台灣媒體或民眾仍常以「癡呆」、「老番顛」等名詞形容失智者,導致許多人即使出現症狀,卻因為擔心受到歧視而不願就醫,目前台灣的失智症確診率只有3成,相較於韓國的6成,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必須讓台灣社會對失智症有更正確的認識。賴德仁:『(原音)得失智症並不是沒救了,第二個,並不是老人的專利,第三個,還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另外一個,他還是享有他的人權。』

◎DAI主席凱特籲加強照護體系

國際失智症聯盟(Dementia Alliance International,簡稱DAI)主席凱特‧史沃弗(Kate Swaffer)在49歲就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之後便積極於國際間為失智者倡議及代言。凱特在受邀到台灣出席講座時便表示,她在確診是失智症時,醫師為她開立了「退場處方」,也就是建議她放棄工作、安排後事,等於回家等死,這會讓病患及家屬都陷入絕望,而家屬出自於愛,希望幫失智者做更多事,也反而讓失智者失去控制權及自主能力,導致能力不斷喪失。

凱特認為目前的研究太注重尋找解藥,這對失智症患者來說,就像是尋找奇蹟,她認為應該是投入更多資源幫助已被診斷出失智症的病友,首先要改變社會對於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同時加強照護資源,並積極提供障礙協助及友善環境,讓病友可以獨立自理,同時投入減緩或逆轉失智症進程的研究。

◎助年輕型失智症解決就業問題

過去專注於老人福利的立委吳玉琴認為,政府必須在長照2.0中建置失智症的照護體系,提出全面性的政策,並讓整個社會對失智症有更清楚、正確的認識,讓失智症患者能被社會友善對待、活得有尊嚴、活得像自己。

她並指出,過去較少關注年輕型失智症,未來衛福部應結合勞動部,完善通報系統。吳玉琴:『(原音)因為通常會發現年輕型失智症者,大概都是在醫療系統,所以醫師那邊發現之後怎樣通報,通報之後,勞動部怎麼協助,包括相關工作的調適及職場的調整,這部分都是新的課題。』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也同意對於較早發現的失智症,服務的樣態都不同於年長者,必須要有不一樣的思考。

◎失智症照護 衛福部盼公私部門齊努力

簡慧娟並強調,失智症的照護一直是衛福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通過後,政府也一直督促,避免身心障礙者受到不當對待,今年更將提出國家報告,希望公、私部門能一起努力。簡慧娟:『(原音)每個人不會因為身心障礙而受到不同的(對待)或被貼標籤,或者在相關環境裡面受到一些不當對待,我們要有一些合理的調整,心理的無障礙、環境的無障礙都非常需要。』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情況下,失智症就像是一場逐漸襲來的風暴,整個台灣社會都必須嚴陣以待,若能對失智症有正確的認識,不僅可以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及治療,也能以正常及正確的心態對待失智症患者,讓他們能在友善的環境中得到合適的照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