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夜盲症也能重見光明!人工電子眼植入術新契機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04.13 00:00

因為基因變異發生視網膜失養症,即俗稱的「夜盲症」,以致白天夜間視力都異常,嚴重者甚至可達全盲。過去無藥可醫,群醫束手。目前可以透過進步的「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再加上視覺復健工作,可以讓患者有較好的視覺。

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鄭明輝院長與賴旗俊副院長的指示之下,整合眼科部各次專科資源,成立「人工電子眼與視覺研究團隊」。(圖片提供/林口長庚醫院)

現年41歲的高先生,曾任建築公司主任。近5年漸漸覺得視力減退,即使在白天去巡工地時,也經常因為看不清楚地上的雜物而被絆倒受傷。起初還不以為意,但最近2年情況更惡化,視力嚴重喪失,導致他晚上已不敢出門,連白天的視力也受到影響。經過就醫檢查罹患視網膜失養症,即俗稱的夜盲症。

夜盲症患者視力喪失 生活功能嚴重受影響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科主任黃奕修醫師表示,視網膜疾病常導致視力嚴重受損,但視網膜細胞無再生功能,因此一旦受損,其功能無法重建及恢復。雖然近年來醫學研究大幅進步,已使得部份視網膜疾病得以獲得治療,但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至今仍無良好的治療方法。

退化性視網膜失養症為視網膜感光細胞因不明原因逐漸凋亡,最初出現夜盲症,最終連白天的視力與視野皆嚴重受損而逐漸喪失,是一藥物與手術完全無法有效治療的特殊疾病。台灣地區估計患病人數約8000至12000人,因生活功能嚴重受影響,許多病人因此導致殘障。

人工電子眼的眼內接收天線、處理器,以及平舖在網膜表面,傳遞刺激訊號給視網膜神經纖維的矩陣電極。(圖片提供/林口長庚醫院)

林口長庚醫院成立「人工電子眼與視覺研究團隊」

為了提升高階醫療技術門檻,林口長庚醫院已整合眼科部各次專科資源,成立「人工電子眼與視覺研究團隊」,整合視網膜病變基因診斷、植入手術團隊、眼整形團隊、視力復健團隊、電子操作團隊與提供病患全天候服務,並於上個月完成該個案全盲病人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

人工電子眼手術大突破 致盲患者一線生機

人工仿生眼(人工電子眼)是近年眼科領域之重大突破,其原理為將微小刺激電極,接觸於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之上。矩陣排列之刺激電極,以精密手術植入眼球內部,並貼附於黃斑部表面,再以患者眼鏡框上之攝影機,取得病人欲視影像,採用類悠遊卡式之非接觸訊號傳遞方式,將處理過之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之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移植後患者的視力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根據統計,術後96%患者可見特別形狀之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之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眼精細視力,但對於日常生活之基本需求,例如吃飯時可見刀叉或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的幫助。

人工電子眼術後 需配合視覺復健

手術後1個月,待傷口穩定時就可以進行儀器的調適。利用專門的電腦連接視網膜晶片電極,以適當的電流刺激使病人感應到光線,確定植入電極的功能。完成後就進入復健期,這是人工電子眼能否發揮最大功能的關鍵。

電子眼提供患者更好的視覺,讓病人可以重新依靠視覺進行活動。然而新的視覺與病人記憶中的視覺經驗是不同的,因此植入後需要依靠適當的復健過程,患者才能體驗電子眼帶來的助益。

人工仿生眼之發明與突破,是特定眼疾致盲患者的一線生機。長庚人工電子眼團隊往精密眼科醫療的里程碑邁進,使身處黑暗中的患者重見光明。

人工仿生眼之發明與突破,是特定眼疾致盲患者的一線生機。(圖片提供/林口長庚醫院)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8/51842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