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驚傳要裁減8成員工,從原本的90人減少到20人。雖然《端傳媒》的母體在香港,在台灣的點閱率卻佔了相當高的佔比。消息傳出後,媒體的同溫層像炸了鍋一樣,哀悼的、不捨的,各種文章紛紛出爐,唇亡齒寒的涼意,一夕之間席捲了記者圈。
《端傳媒》的內容,普遍受到媒體圈的肯定,甚至很多媒體人認為是「品質最好」的華文媒體。除了主其事者的努力之外,也與《端傳媒》的模式有關。
《端傳媒》和多數媒體都不同,付費邀稿的新聞,佔了很大的比重。《端傳媒》稿費優渥,是圈內知名的,不僅讓他能邀到水準最好的稿子,也因為稿費太好,早期還經常能看出稿子裡「摻水」的痕跡,該斷不斷、東扯西拉,只為了撐字數、賺稿費。
未來大幅精簡人事之後,《端傳媒》在稿費的預算上,理當也會大幅縮水。就不會再是原來的那個《端傳媒》了。反倒是萬一將來大陸想要進軍台灣媒體,類似《端》的作法是很可以參考的模式,不用大張旗鼓聘一堆人,不用很昂貴的預算,只要有豐厚的稿費,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口碑。
《端》雖然品質、內容備受肯定,但在傳播的方式上,並沒有太多的創新,主要仍然是靠FB的分享、導流;但因為內容有獨特性,在分享的效果上,或許比一般媒體來得好一些。
包括《端傳媒》、《上報》、《鏡傳媒》、《風傳媒》這類面向菁英、非綜合性的媒體,會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雖然都以內容取勝,但卻很難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對FB的依賴會比一般媒體(甚至農場)更重。
這些媒體每天生產的新聞則數太少,就好像是一間「無菜單料理」的餐廳。客人今天上門想要肉,結果卻端出了海鮮;隔天上門想要吃飯,卻只準備了小菜。客人沒有辦法預期這些媒體有沒有自己想要看的內容,所以只能隨遇而安;FB有看到就點進去,沒看到就直接忽略。
對於《端傳媒》大裁員,很多媒體人感慨、痛心疾首,為何好的新聞沒有辦法獲得讀者的青睞?姑且不論所謂「好的新聞」,是不是新聞人自己一廂情願的想像。既然要看FB的臉色吃飯,就必須要回頭檢視FB的演算法跟邏輯。
對FB而言,所有被放到平台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叫「新聞」就比較高尚、他叫「廢文」就比較低下。在演算法之前,大家一律平等(新聞網站的觸及率只會更低,不會更高)。
FB只管你是不是好「內容」,而不管你是不是好「新聞」。即便你是所有新聞最好的,但相較於其他內容並不好,就會敗下陣來。所以新聞不只是要跟新聞、廢文競爭,還要跟「狂新聞」、眼球中央電視台、古阿莫、蔡阿嘎、甚至跟其他的視頻、辣妹的養眼照、網紅的直播競爭。你或許是最大手筆、最用心的一則新聞,但相較於其他的「內容」,你還有把握自己最好、完成度最高嗎?
我們的傳播學者、新聞界,還抱殘守缺的高唱「無線頻道是稀有資源、屬於全民」那一套傳統的理論,把新聞、頻道講的多麼獨特、至高無上。殊不知,在今天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讀者的目光、讀者的時間,才是大家競逐的「稀有資源」。讀者多花一分鐘在Pokemon身上,就少一分鐘可以拿來看新聞。讀者多花一分鐘看「通靈少女」,就少一分鐘可以看新聞。
幾天前,台灣各媒體都報導了一則「阿嬤用LV裝虱目魚」的新聞。結果沒隔兩天,就連英國的BBC都跟著抄了Dcard的這篇文章。這件事沒有照片、無法查證,是新聞?還是作文?或許你可以說,「廢文無國界」。但如果撇開「新聞」的大帽子,從「內容」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短短的故事,其實比很多新聞好看。
三年前太陽花的時候,社會上曾經為了「公民記者」有過一番爭論。如果回過頭來看看,很多讀者跟記者都嫌的要死的「爆料公社」、「黑色豪門企業」,難道不也是「公民記者」理想的落實嗎?記者一邊罵、一邊抄,因為你的「內容」並不比人家精彩。
好的「內容」會不會有好的流量?我想多數操作者的經驗應該都是正面的。但是在今天這個開放又分眾的時代,新聞、訊息、資訊、內容等字眼之間的界線已經漸漸模糊,民眾已經不擔心資訊被壟斷、蒙蔽,不再需要給新聞、媒體一個特殊的「保留席」。所有的「內容」,都必須要在同樣的基礎上,去爭取讀者的目光。「專業」是新聞記者自己必須背負的枷鎖,讀者沒有義務給予更多的肯定或同情。
又一片葉子掉落,從這一片葉子裡,我們看到怎樣的秋天?
讀者已經開始生產比你更好看的內容了,如果你還認為自己可以定義「新聞」的樣貌,認為其他「內容」比較低等,不配跟自己相提並論。如果你還認為,電影、電視、電玩的好看、好玩,大陸、日本、美國的內容跟你沒有關係。那我們註定會繼續看到新聞業的寒冬。
【圖片取自端傳媒臉書粉絲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