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黨員連署階段,幾位主要的候選人間砲火越來越猛,但外界卻看得一頭霧水。不只一般民眾難以理解,就連很多媒體主管,大概也只看得出「網內互打」很兇,卻搞不清楚國民黨關起門來在玩什麼遊戲,所以媒體的報導也不多。這樣一個封閉的選舉,卻延續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對國民黨的形象傷害其實不小。
要理解國民黨的選舉,必須要先理解國民黨的遊戲規則。國民黨主席由黨員直選,必須要拿到投票數的半數才能當選,否則就由最高票的兩位候選人,進行二輪投票。但是過去歷次黨主席的選舉,國民黨幾乎都沒有先清查黨籍,對於有效黨員的資格認定都相對寬鬆,和今年的狀況很不相同。
去年3月26日洪秀柱和黃敏惠競選時,國民黨認定的有效黨員還有337,351人,最後有139,558人投票,洪秀柱得到78,829票,得票率是56.48%,黃敏惠則得到46,341票,得票率為33.21%。
到了今年1月10日國民黨的統計,有效黨員降為226,783人,其中10,091人為一次繳了1萬元黨費的終身有效黨員、19,7442人為65歲以上且黨齡滿40年的黨員(含少數中低收入戶),每年繳費的一般有效黨員僅18,043人。
短短8個月的時間,國民黨的有效黨員少了11萬人,由於前兩種黨員除了死亡之外,黨籍幾乎不會消失,理論上消失的都是每年繳費的一般黨員,等於剩下不到1/10。雖然這11萬人,也有部分可能只是遲繳黨費,但很顯然的,去年和今年的黨主席選舉,選民結構有相當大的不同。
根據國民黨的規定,黨員必須要有四個月以上的黨籍,才有選舉權和(黨代表)被選舉權(黨主席選舉還有其他的門檻)。國民黨5月20日改選黨主席,1月20日就是最後的入黨期限,國民黨從那時一直吵到現在的,就是新進黨員的認定與計算。
根據國民黨3月28日的統計,有效黨員已經從1月10日的22萬人,增加到42,9966人,按年繳費的一般黨員,則佔了16,0011人。根據黨內的估計,最後的有效黨員可能會在45萬人之譜,也就是繳費一般黨員大約會在18萬左右。
若以18萬來計算,國民黨等於從今年1月1日到1月20日短短20天之內,一般繳費黨員就從1萬8千人,成長到18萬人,成長了整整10倍。
這些「新進黨員」,其實並不是某一個候選人的專利,主要的幾位候選人都拉了不少人入黨。不過一般黨內的評估,支持吳敦義的「新進黨員」應該最多,其次是洪秀柱,再來才是郝龍斌。
雖然有些陣營不喜歡稱這些為「人頭黨員」,而認為是這些人對國民黨有期待、有向心力才加入,但卻很難解釋,為何這16萬人都剛好在這20天內才對國民黨有強烈的期待,而不是早幾個月入黨,多繳200元的黨費?事實上,如果不是這些候選人為了省這200元的黨費,非要拖到今年才遞出入黨申請書;如果願意多花200元,去年就把新進黨員布置妥當,整個局面會完全不同,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頭黨員」的爭議,把自己的形象搞得一敗塗地。
因為2005年的馬王、去年的洪黃之爭,在在驗證了(泛)黃復興有絕對的影響力,讓有志於黨主席大位者,不得不靠人頭黨員才能相抗衡。過去的國民黨,對內並沒有數人頭的傳統。這次的選舉,是國民黨「人頭黨員」的初體驗。
民進黨內的「人頭黨員」行之有年,各派系有多少黨員、有多少實力,如何動員,通通都清清楚楚,而且都是養兵千日,不會漏鉤、突槌。但光看國民黨到今天的紛紛擾擾,就可以看出很多不熟練的問題,未來的狀況還只會很多。
民進黨的人頭黨員,基本上是掌握在派系或政治人物自己手中,因為長久的磨合,早有很多的經驗法則和科學的方式,可以計算、驗證成效,包括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投出多少票,都有經驗可循,可以計算得非常精確。
而國民黨這次的「新進黨員」,其實並不是由單一候選人或單一系統完全掌控,而是比較像過去國民黨習慣的派系資源分配模式,以黨主席候選人為首,搭配中常委、黨代表候選人等「粽子頭」,層層分配而下。但由於這次選舉是臨時的利益結合,不僅組織相對鬆散,而且難以驗證,加上又是第一次的實驗,成效勢必會大打折扣。
更大的問題是,如果進入二輪投票,所有的黨代表、中常委等「粽子頭」都已經當選,就沒有「黨代表綁主席」的條件。而被認為是「人頭大戶」的候選人,在動員系統出現斷層、節點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二輪得票反而不如一輪的窘境,遑論贏得勝選。
國民黨主席選舉最大的變數,還是在洪秀柱陣營的智商與情商(EQ)。洪秀柱的領導模式一直讓人摸不著頭腦,前一陣子瘋狂打馬,更是讓人完全無法理解,到底打馬如何能換算成實際的選票?反而比較像是洪秀柱陣營自覺選票已經太多,洪、吳、郝三個主要的候選人競爭還不夠,非要把馬拖下水,成為第四個候選人才過癮。
選舉打到今天這個程度,無論最後誰勝選,到手的都註定是殘破、支離破碎的國民黨。選舉的過程越激烈,支持者的表現越熱情,國民黨距離再起就越遠。而洪秀柱陣營會不會更加失控,最後把唾手可得的黨主席位置輸掉,是這場選舉唯一的懸念。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