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系統定位像巡弋飛彈 癌患放療不誤傷

中央社/ 2017.03.13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3日電)癌患常需放射治療,若因呼吸、咳嗽等導致定位失準,可能傷及無辜器官、引發嚴重副作用。北榮引進新的定位技術,就像巡弋飛彈,能夠精準偵測定位,有助治療。

癌症長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位,超過一半的癌症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元宏表示,精準度是放射治療成敗關鍵,但人體並非模型,即使病人躺著不動,還是可能因呼吸、咳嗽移動。如呼吸,吸氣與吐氣間,胸壁與肺部腫瘤可能就有2公分以上的偏移。

吳元宏說,以乳癌為例,研究發現,放射治療雖可有效減少乳癌復發機率,同時延長乳癌病人手術後的生命,但約3%病人,可能因為心臟暴露較高的放射劑量,導致心肌缺血,這個副作用可能在治療後就出現,影響甚至長達20年,嚴重也可能心肌梗塞。

為將放射劑量正確投射到腫瘤部位,避免因患者呼吸或咳嗽等動作造成偏移,新的定位技術「身體表面即時影像對位系統」,有身體表面即時影像對位,可在0.2秒之內偵測體表2萬個對位點,1毫米左右的變化可即時呈現,讓放射師與病人都能知道擺位是否正確。

吳元宏說,就像巡弋飛彈,能夠偵測地表變化,導引目標一樣。針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運動,包括呼吸、咳嗽、不自主動作等等自動偵測,即時連線放療機器,將放射線中斷。治療過程中,病人移動的座標,也會記錄在電腦中,可回溯追查病人在治療室中移動的狀況。

新的定位方式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癌症放射治療,不過,吳元宏表示,目前公認治療效益最高的應屬乳癌。根據研究發現,左側乳癌的病人,在放療後6個月,就已經有27%的病人發生心肌灌注減少的現象,但若使用新的定位化療,心肌缺血機率可降為零。

利用新的定位系統,治療前先確認腫瘤正確位置,再利用即時監控設施,確認病患是否有因為咳嗽或大幅呼吸改變腫瘤靶區位置。病患只要超過2mm的移動,會立刻警示並停止輻射輸出,正確歸位後,該系統才會再度准許恢復輻射輸出。

不過,吳元宏說,以目前的定價,一次放療要自費新台幣6600元,但放療週期依患者病況不同,最多會收費到20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