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低醣高脂飲食安全嗎?證據會說話,醫師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提供 2017.03.06 00:00

在2月份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屬於BMJ期刊體系)發表了一篇關於低醣高脂的回溯文章。這篇文章針對現有的低醣高脂飲食的科學性研究,從定義,臨床優缺點,可能的疑慮,做系統性的回溯。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定義

在飲食的建議中,將營養素(macronutrients)的熱量來源分三大類,碳水化合物(以下以醣縮寫),油脂(以下以脂縮寫)和蛋白質。這篇文章以碳水化合物/油脂佔的熱量比例多寡來區分飲食法,可分成以下幾種

1.一般飲食的碳水化合物比例約在26~45%之間。

2.低醣高脂飲食法,碳水化合物佔26%以下或是每日攝取小於130克的醣

3.非常低醣高脂飲食法(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總量介於20~50克或是小於10%

4.高醣低脂飲食法,碳水化合物介於45~65%。

在「美國飲食建議」中,對於碳水化合物的是在45~65%之間,也就是高醣低脂飲食法。

食物的來源

低醣高脂飲食法,並不是意味著大魚大肉的飲食法。低醣高脂飲食法,只是一大類的飲食法,在底下又可分阿金飲食法(Atkins),班廷飲食法(Banting),Paleo,South Beach等。每種飲食法的安全食物清單又不一樣。但是低醣高脂飲食法主要包含的是未加工,未精緻化等的食物,譬如綠色蔬菜,堅果,雞蛋,牛奶,未加工的紅肉,家禽類等等。

低醣飲食法並不意味著完全無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相法的,低醣高脂飲食法仍然會建議攝取非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綠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等等。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低醣飲食的特殊機轉,造成在同一個實驗中,即使是限制熱量的攝取總量,低醣飲食往往低於低脂飲食。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對健康的影響vs.對體重的影響

以一年以內的時間來看,所有的實驗都指出,低醣飲食有著完全不輸給其他飲食法的減重效果,甚至有些研究指出低醣飲食法比起低脂飲食法,有更好的減重效果。但是,當實驗者回復醣類的攝取時,往往就會復胖。對於體重的好處,有可能出自於低醣飲食帶來的攝取總熱量減少,以及胰島素減少分泌,和酮體產生帶來的好處。

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和血糖控制來說,在三個月到一年之間的研究都指出,低醣飲食法能減少更多的體重,以及下降較多的醣化血色素。對於血糖控制的好處,有可能出自於低醣飲食帶來的攝取總熱量減少,以及胰島素減少分泌,和酮體產生帶來的好處。

對心血管危險因子的影響

雖然低醣飲食相對來說會攝取較多的脂肪,但是低醣飲食不會帶來高血脂的變化,反而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但是低醣飲食對於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的影響很兩極,有些研究發現低醣飲食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但有些會降低。

低醣飲食法的誤區

酮體產生

許多反對低醣飲食的理由,是在於酮體的產生,可能導致酮酸中毒。然而,低醣飲食和生酮飲食法所產生的血液中酮體濃度,約在1~8mmol/L,而一般的酮酸中毒事件,酮體的濃度是在25mmol/L以上同時伴隨酸中毒的狀況。而因為飲食法產生的酮體,並不會引起典型的酮酸中毒,反而對身體是有幫忙的。目前已知酮體對於癌症,青春痘,多囊性卵巢,阿茲海默症等等,是有幫忙的。

過多的飽和脂肪和蛋白質攝取

在1970年代,Ancel Keys的七國研究中指出過多的飽和脂肪攝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但是後續研究並沒有證實這項關聯,反而有反例指出脂肪的攝取量增加會降低中風風險。目前來說,僅發現加工的肉類(譬如香腸,熱狗)與大腸直腸癌有直接關聯,中等攝取量以下的紅肉並未證明心血管疾病有關。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而在蛋白質的攝取量部分,低醣高脂飲食並不意味著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增加。同時,並沒有發現低醣飲食所帶來的蛋白質攝取量增加這件事情,會對正常腎功能者帶來健康上的影響。但是原先有腎功能疾病者,仍然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要進行低醣高脂飲食,最好先了解是否有腎功能方面的問題。

副作用

低醣飲食會造成頭痛,疲憊,肌肉痙攣等副作用。但是這些症狀是在剛開始進行低醣飲食的前期時產生,之後會逐漸改善,並且可以靠著多補充鹽分來預防症狀的發生。除此之外,低醣飲食有可能會導致較多的水分流失,而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

長期的維持

所有的健康飲食法,其實最大的問題都在於更長時間的維持。低醣飲食者如果增加醣類的攝取比例,一樣會再現體重和血糖控制失敗的問題。並沒有證據指出低醣飲食相較於其他健康飲食法在長時間的維持上有困難。

總結

低醣高脂飲食,在經過教導後,其實是安全的飲食法。相較於其他的健康飲食法對於體重,糖尿病控制,心血管風險指標來說,低醣飲食有著等效的好處,甚至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是與其他飲食法相同,低醣飲食者有一定比例無法長期維持這種飲食法,也會失去這種飲食法帶來的好處。

本文出自: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5140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