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消失的劇目」藝術展紐約開幕 「先知」實驗劇五十年後重現舞台

中央社/ 2017.02.18 00:00
「消失的劇目」藝術展紐約開幕 「先知」實驗劇五十年後重現舞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70218 15:06:07) “A Disappearing Act”展覽於2月16日晚間於布魯克林藝術機構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揭幕,展期至2月27日止。此次展出以重建、再現(reconstruction/remake)為概念,由藝術家蘇育賢、武雨濛透過文獻研究及考證,重新建構藝術史上未完成、未被完整保存或曇花一現的作品,期間許多重要藝文機構,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現代美術館分館MoMA PS1、亞洲協會、駐村機構ISCP等代表均出席看展,並對本展主題及作品創意高度讚賞。

蘇育賢所重新演繹的是實驗劇場先驅黃華成(1935-96)1965年首次、同時也是唯一一次演出的單幕劇《先知》;時隔51年,蘇找回當年的演員莊靈、劉引商回到原場地耕莘文教院,以雙頻道錄像形式重新演繹這部作品。本作品於2016年9月台北雙年展首次展出,此次為海外首展,除了模擬小型劇場打造成的大型木箱中投影呈現作品外,與該劇相關的文獻資料亦翻譯展出。

武雨濛所重建的作品則是韓裔美籍藝術家Theresa Hak Kyung Cha(1951-82)生前未完成的影片White Dust from Mongolia。同為身在異鄉的女性藝術家,武感受到與原作者的連結,在研究過原作手稿、分鏡腳本、影像片段後,她以影像、雕塑、裝置、光影配置等媒介重新詮釋原作。

1965年9月,改編自貝克特的劇作《等待果陀》及黃華城編寫的《先知》首度在台北耕莘文教院上演,推手是黃華成、邱剛健、莊靈、許南村(陳映真)、劉大任等《劇場》雜誌的團隊成員。蘇育賢提及:「《先知》原是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編寫的劇作,為1965年《劇場》雜誌於耕莘文教院首次演出的劇目之一,這也是台灣戰後實驗劇的開端。黃華成在劇中描述一對夫妻前往觀賞舞台劇,舞台上僅有光影與布幕運動及滑輪聲響,男女主角則在觀眾席上對話。他們從輕聲細語談日常瑣事,逐漸轉為嘮叨、抱怨與爭吵。職業為抄寫員的丈夫自認為是肩負起中國五四運動以來啟蒙者的角色,也為苦無資源實現的理念做辯解,他所呈現的即是現代主義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的分裂狀態。在演出結構的設定上,黃華成原希望打破傳統劇場模式,按劇本所描述的場景進行,但未被當時的導演陳耀圻採納,因而台上的機具運動被取消,演員也回到舞台上。」

「就根本而言,黃華成的《先知》其實從未「真正地」被演繹過,因此我邀請當時的演員莊靈、劉引商回到現場,於2016年重演當年「缺席」的劇作,並拍攝成影片《先知》。時隔五十年,除了重新理解黃華成在故事之外安排的敘事,也是試著再次詮釋它的缺席。」

當年演出由陳映真登台敲鑼開場,據說為了顛覆國際大電影公司由一健美男子敲鑼開場的形象,陳映真當年帶了石膏鑼上場,一敲碎落一地,這段開場至今仍被認為高度前衛創新。而此次展覽,蘇育賢也找到了當年就讀師大藝術系,幫忙打造石膏鑼的學生顧重光,以相同手法重新用鍋蓋翻模打造一只與當年相同的鑼,只是脫模過程石膏碎裂,蘇仍將碎片攜帶來美,和記錄重製石膏鑼過程的錄像作品在展覽中一併呈現。

武雨濛談及此次創作過程時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還原原作品的結構和氛圍,並且能讓觀眾感受到、看到Theresa分鏡表中角色的記憶脈絡,也體會到作者本人隱藏在日常繪畫、寫作、拍片背後的潛意識。我仔細研究原作者留下來的85個分鏡表及相關物件文獻後,逐一將他們轉化為我的概念,進而變成一種重新詮釋原作的新語言。」

該展覽由莫小菲策展,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亞洲文獻庫(Asian Art Archive in America, AAA)、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合辦,並獲紐約市文化局贊助。2月23日及2月27日另將安排兩場藝術家的對話講座。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8964.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