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農委會推農村人力臨時工 成效不如預期

客家電視台/ 2017.01.25 00:00
【鍾志明 苗栗】

苗栗縣三灣鄉的高接梨,一直享有盛名,不過隨著梨農高齡化,老梨農無力負荷從施肥到嫁接,套袋與收成的種種人力需求,為此農委會協助仲介農村人力,去年開辦農村人力臨時工的媒介機制,為臨時工舉辦農業課程,但實際執行後,效益卻差強人意,農民也認為裨益不大,讓政策美意與實際情況,出現了不小的落差。

每年11月開始,是三灣水梨施肥的季節,為年底嫁接做準備,農民挖開距離樹根約2公尺的土地,開鑿30公分深的凹槽撒下肥料,這是每年嫁接前的例行公事,但有數百棵梨樹的梨園,老梨農不請工人哪吃得消,因為農村人力不足,讓農民體力與精神,都面臨很大壓力。

三灣梨農 楊瑞謀:「前5、6年就很明顯了,全部都老化了嘛!人嘛!像我就58了,(算年輕的喔!)算很年輕了,最主要年輕人在卓蘭、東勢,有一些年輕人,三灣來說我就還算有點年輕,比我年輕的不會超過5個啦!」

為此農委會特別舉辦農村臨時人力募集專案,為農村人力需求進行仲介,還提供課程培養人力技能,再由農民聘用後給付薪資,只是三灣鄉農會,去年9月份招募20餘人,等到年底農民真正需要人力時,卻沒有人能配合。

三灣梨農 楊瑞謀:「不然就要4、50歲,50幾歲讓你培養還可以,現在都歐巴桑老人家了,6、70歲,6、70歲你要培養?哪有用啊!」

「張先生我想請問你一下,你上次說要來我這邊採苦茶籽,不知道你有沒有空?我現在正要開始採了,這樣子,去上班了喔?好啦!好啦!那就這樣啦 !謝謝你。」

三灣鄉農會祕書 謝杏玲:「這個制度多多少少有一點幫助,但是說完全幫助很難,因為我缺工的問題還是存在,工人呢?他因為沒有長期有工作的話,他還是願意會去找一些,比較長期的工作,當然也有退休的,可以做換工的工作,但是他畢竟要時間上的配合,剛剛好他才有辦法,這就是我們面臨到的瓶頸。」

頭份市農會推廣部主任 蕭鎮林:「請他們去採梨子,他們又外行的,跟他們講到懂,因為他們有套袋,哪個可以採哪個不能採,他們又搞不清楚,又困難重重,實在不是很容易。」

政府美意似乎在執行上大打折扣,由於引進農業外勞的聲音不斷,對此農糧署表示,不可能引進外勞的原因,是因為農民人力需求並非持續,但外勞一引進,就必須長期僱用,以台灣農業的性質,仍無法負荷長期僱用成本,所以政府持續為農村人力尋找解套,並以短中長期各種方式,為農民提供助力。

農糧署北區分署長 蘇宗振:「是包括我們的農業技術服務團,其中包括了一個農業的勞動技術服務士,那這樣是兩個主軸,一個是一個主流,就是說有一個技術服務團,跟勞動士這樣子的一個規畫,那另外一個呢!就是包含我們假日的一個農夫,以及我們用外役監的部分,來補充我們相關的,這些農業所欠缺的勞動力。」

而長期部分,農委會則將重心擺在年輕農民的培養,特別是高中職或技職院校,透過長期訓練與培養,作為農村永續發展的技術人力,而苗栗縣政府則認為,各鄉鎮產銷班的整合,也許能有效解決缺工的即時問題,苗栗縣農業以果樹蔬菜居多,全縣共有322個產銷班,其中果樹與蔬菜產銷班便占了75%,由於性質相近,對於彼此的產業不至於太陌生,加上各產銷班忙碌時間不同,若能以區域性整合互相換工,未必不可行。

苗栗縣農業處長 許滿顯:「如果能透過縣市政府,或是縣市農會來做整合的平台,然後善用現有的,每個鄉鎮的產銷班隊,我想大家以所謂的換工的一個方式,來整合過剩的人力,或是補充不足的人力的部分。」

三灣鄉農會推廣部主任 鍾金光:「農民在農忙時期的時候是很缺工,可是他在農閒的時候,並不是會以金錢,或是說打工的一個模式願意去做,他寧願是一個休息的部分,那產銷班的班員互相支援的時候,是會以情感作為一個基礎的模式,這樣推動起來會比較更容易更恰當。」

縣府的新構想,仍面臨了地方的現實考量,農民高齡化、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也難以換工互助,中央將整合既有閒置人力投入農業,但媒合與訓練到上手,都需要一段磨合期,而苗栗縣政府提出整合產銷班,地方農會也認為可以一試,但農民若自顧不暇,或並非欠缺外快機會,公部門各種中長期的農工政策推動,短期內恐怕仍無法解決農村勞力短缺的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