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專欄/再論臺獨的合理性(三)

蕃論戰/KSH/專欄 2017.01.16 00:00
關於臺灣與中國的地理關係,由於臺灣懸隔西太平洋之濱,在海上交通不發達的時代,與中國並無往來。依據《三國志》記載,吳國孫權曾派遣衛溫、諸葛直帶兵萬人,涉海征「夷洲」,這個「夷洲」就是臺灣,當時臺灣原住民被俘者數千人,這是臺灣與中國關係的最早記錄。又根據隋書《球國傳》記載,中國隋煬帝也曾派陳棱率兵一萬多人(都是浙江人),經廣東潮州東渡臺灣,登陸彰化縣的鹿港,但卻因為彼此語言不通,而發生兩次戰役,臺灣原住民又被俘數千人。可是中國對臺灣的征伐,終未得逞,海島臺灣與中國依然未有聯繫。 中國宋朝政府南渡之後,逐漸有東南沿海的漢人(百越族系)避居臺澎。到了蒙古族的元朝時代,澎湖已有二百多戶居民,元順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隸福建泉州,這是蒙古王朝經營澎湖之始。可是,中國明朝時代,臺灣澎湖是「海盜」與「倭寇」共同出沒的地方,大明政府對臺採取消極政策,把澎湖居民遷回漳泉(為古代「東越」國之地),並撤廢巡檢司,臺澎為大明政府行政權所不及之地,臺澎仍然獨立於中國之外。 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登陸臺灣(臺南安平),九個月後驅逐荷蘭人,佔據臺灣為「反清複明」基地。其性質表面看來,好像戰後中國蔣介石派兵佔領臺灣為「反共復國」基地一樣,其實不然。鄭成功率領軍民來臺,是鑒於清兵入關,大明覆亡,而率領不願淪為異族奴隸的子民渡海來臺,另建國家,他本身並非大明國王;而蔣介石則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主席),1945年其派兵來臺,則依據聯合國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發出的「一般命令第一號」,接受日本駐臺總督安藤利吉統轄下的日本軍的投降。1949年率中國軍民來臺避難,則為與中國共產黨武力鬥爭失敗而失去對中國統治權的結果。其領導的中央政府移駐臺北,並以臺灣為暫居之地,「不情願」在臺灣建國,將來還要「光復大陸」。 鄭成功在臺灣建立國家(東都),一年一個月後即病逝,其長子鄭經接掌政權,雖曾西征,卻未能恢復大明江山,乃轉而力求自保,對中國的關係,擬效朝鮮之例獨立建國,而與中國和平共存。但鄭氏三世鄭克塽年幼無知,終不敵滿洲大清王朝的征伐,以致臺灣繼中國後同樣淪入滿洲統治,竟長達212年之久。 1893年,大清帝國與日本發生「日清甲午戰爭」失敗而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迄1945年,日本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而放棄對臺灣的主權。1947年2月28日,在臺灣行使管理權的陳儀政權,因對臺灣民眾實施暴虐統治,而引發驚動全球的臺灣抗暴革命事件。臺灣人未曾想到解脫日本統治後,居然得面對橫暴的政權。 自此,在臺灣許多民眾的潛意識中,痛恨「外來政權」,而堅決維持獨立自主的現狀。是以,1949年以來,臺灣多數民眾實則支持建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不願再淪入另一個強權的統治。至今,各自統治中國與臺灣,這是不爭的事實。雖彼此土地、人口與資源懸殊,但臺灣在政治經濟發展方面已有可觀的成就。 如今,中國當局似乎「不大想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國家,且未善待臺灣,表面上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92共識,實際上是想要「併吞」臺灣,想把臺灣「吃下去」,把臺灣矮化為其地方政府統治的地區,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將臺灣與中國視為兩個國家,這是面對現實的政策。換言之,此處的「國家」自然是指臺灣──臺澎金馬民眾構成的政治實體,而有別於中國民眾構成的政治實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