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國人健康隱形殺手,WHO癌症報告顯示,全球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3,僅次於肺癌和肝癌;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平均每2.5小時就有1人罹患胃癌,且在國人10大癌症中,胃癌死亡率排名第7,每年有逾2,000多人死於胃癌。
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與胃潰瘍易混淆
臺大醫院附設醫院創醫部及外科部主治醫師李柏居指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包括消化不良、腹脹、上腹部疼痛、噁心反胃、胃感到灼熱等,症狀與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胃病相似。許多人抱著「沒那麼嚴重」的心理,輕忽症狀的嚴重性,任由癌細胞在身體內作祟。
李柏居醫師指出,門診曾收治1名33歲楊姓女子(化名),有胃潰瘍病史,因常有胃痛、解黑便情況,轉診至台大醫院,後來檢查確診屬於胃癌第2期,經開刀及口服化療,不適症狀才獲得明顯改善。因此呼籲民眾,若出現胃部不適時,一定要積極就醫檢查。
胃癌術後易復發 口服化療藥降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則強調,雖然胃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有時還是會看到一些年輕病例,一般來說,面對這些年輕患者,醫師多半不會在第一時間就認為是胃癌,因此很容易輕忽胃癌警訊。
胃癌依腫瘤位置不同,症狀可能也不太一樣。根據臨床觀察,有55%的患者發現時都已經是第3、4期。而2、3期胃癌的患者,手術後約有4成的人在5年內容易復發,術後3年更是復發高峰期,約有9成的復發患者是在這段時間內復發,一旦復發成為晚期胃癌,平均存活低於1年。
因此,衛生福利部自12月1日起,開放胃癌術後口服化療健保給付,適用胃癌術後輔助性化療,患者每年可省下近40萬的醫療費用,該項藥物是目前唯一能提高胃癌患者術後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的口服化療藥物。趙毅部主任表示完成一年的口服化療治療可以降低3成的復發及死亡風險,換而言之增加3成的存活機會,鼓勵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
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用藥後可能產生厭食、噁心、腹瀉、皮膚起紅疹等副作用,也有少部份患者可能出現白血球及血小板下降、肝功能異常等現象,但多屬於可以耐受的範圍。建議患者定期紀錄用藥情況並保持愉快的心情,若出現有不適應者,需要再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事宜。
12月起胃癌術後口服化療健保給付-每年荷包省下近40萬,包括趙毅、陳炯年、李柏居等醫師(由左至右)均表達肯定支持。(攝影/記者江旻駿)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炯年表示,雖著手術的進步,目前胃癌手術已達到很好的成績,但國內外的大型研究皆證實術後仍有4成的患者會復發。因此。早期發現治療很重要,建議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以降低胃癌發生與復發風險。
至於胃癌切除手術後初期飲食,一般可由清流質少量多餐開始,慢慢進展至全流質、半流質及軟質,進展之速度,則需視病患對食物之耐受程度而定。至於胃癌病人術後的穩定期飲食原則有下列幾點:
胃癌術後飲食 照護6原則
1.鼓勵病人恢復正常,與家人共同進食:逐漸由軟質飲食進展為一般膳食,食物種類應逐漸增加其多樣性,以增加病患食慾。
2.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消化:由於每個病人胃的保留程度不同,進食量應以病人的感覺為主,約八分飽即可,避免暴飲暴食。此外,在正餐外可增加點心,以補足營養攝取的不足。
3.選擇優質蛋白質,提供足夠的熱量:每餐建議攝取包含熱量密度高之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奶類、肉、魚、蛋、黃豆製品。 也可以豆漿或牛奶取代部分飲水,在兩餐間食用。
4.選擇細軟、種類均衡天然的六大類食物:飲食的攝取內容要求高熱量、高蛋白、糖量適中、低油脂、豐富維生素並多吃蔬菜水果。注意不要偏食,應該擴大食物種類的範圍,才能攝取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湯汁及開水須於飯後30分鐘以後再食用,以免影響食慾及進食量。
5.烹調方式選擇溫和質軟,禁忌刺激辛辣:食物的型態以固態及軟質為主,盡量煮軟、煮爛。減少油煎油炸,可用蒸、煮、燉、烤等少油方式進行烹調。減少辛辣刺激的調味料,可運用天然香料調味,加強色、香、味的變化,以促進食慾。
6.攝食狀況不佳時,可善加利用膳食補充劑之使用 :多吃含鐵質的食物,必要時可使用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全胃切除者須依醫矚定期注射維生素B12。體重不足或營養流失較嚴重時,可詢問醫護人員,選擇適當的腸道營養配方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