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蕃騰人物】走進黑暗 追奇:悲傷是解決悲傷最好的方式

yam蕃薯藤新聞/林郁倫 2017.01.10 00:00
剛過25歲,眼前這位有著活潑的笑容、打扮率性可愛的女孩,是「這裡沒有光」的作家追奇,和她筆下帶有苦澀和糾結的文字,形成強烈的反差。也許,有追蹤她社群平台的粉絲們對她亮麗脫俗的外表已司空見慣,甚至也常人在大頭照下留言表示對於「女神」的支持,但經由追奇的文字在去對照她的外貌,第一印象除了驚呆了之外,也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追奇談愛情,「要認真愛人,那就得愛裡不是人。」再聊到政大四年,「這座城市,是不是,總是用光鮮亮麗的外表,在誘騙善良的小孩。」她在新書裡,寫出了家暴、母喪、失戀、恐慌症的過去,從書中歪斜的文字排版中看見墮落、看見毀壞、就是看不見光!追奇說,社會上充斥著許多教人樂觀跟積極向上的言論,不停地在其中接受到俗稱是正面的能量,但覺得正面能量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傷口必須靠發洩跟甚至躲進黑暗來得到抒發與慰藉。 關於「這裡沒有光」,追奇說,與其背對黑暗,那還不如擁抱它。她假設這裡是一個洞窟,裡面有一群人,一起待在黑暗中,歡迎彼此進入,得到些甚麼;在裡面,不用說話、不會聽到任何的勸導或鼓勵,單純聆聽彼此的故事、或是願意分享,就可以得到一些力量,也許會有收穫、或是得到慰藉,重點在於,「你並不是一個人。」 追奇除了分享自己的故事,也關心時事,給鄭捷、給蘇打綠,再聊到敘利亞兒童與脫北者,創作題材的豐富之精采,這和她就讀的公共行政學系有關,她說,因為所學的關係,需要接觸社會議題,自然而然會有一些想法,有很多看不下去的東西,學著不被媒體左右,用自己的角度,去研究、去剖析事件。 既感知、又容易卡關,獨處時容易陷入自我的漩渦裡,追奇提到筆名來自國中公民老師「L」,在給她的一封信裡提到「去追奇、但不要求怪。」鼓勵她開始表達自己的話,她也稱她為蘇格拉底,開啟自己未知的世界。 「17歲的午夜,我看見你像一條飛魚躍離憂鬱的海面。」 ▲追奇新書《這裡沒有光》三種不同質感的紙張包裹,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樣,裡面收藏的是作者內心的祕密,讓人有一種層層翻開的感覺,但發現最裡頭卻是空無一物的黑暗。 17歲,追奇立志當作家的那一年,她聽見了由心深處共鳴的旋律。「我就是在17歲的半夜偶然聽到蘇打綠的《飛魚》,當下的感動,是相見恨晚的,從此就著迷了。」瞬間,她從一位侃侃而談的創作者,變成了語氣激動的愛慕者,解釋著《十三年有多長-寫給蘇打綠》這首敬偶像的感恩之作。 《十三年有多長-寫給蘇打綠》內有玄機,內容埋藏了蘇打綠每張專輯裡任一首歌的歌名,追奇興奮地說,像是《飛魚》、《揹著你》、《敬未來》、《愛人動物》、《交響夢》、《小時候》、《喜歡寂寞》…等,她想藉由這一首詩表達作夢需要勇氣,有的時候也需要一些任性,「也許想做的事情跟現實期待有落差,或是夢想在市場上、職場上受到阻礙,無論是出唱片也好、或是寫作也好,不是被認定是"有前途的行業",即使如此,堅持逆流向上,那種感覺就好比在河流中抓到漂流木,緊緊相依為命的感覺。」 「這個年輕而壓抑的靈魂,在一手弄汙的二十八人血泊中,找到生命歪斜的意義,那麼多存在如不在的日子,當刻就要結束。」 話鋒一轉,追奇又轉為一位紀錄者,談起《天堂的孤兒-記鄭捷之死》,要獻給社會大眾。詩裡揣測鄭捷的心境,從正常到扭曲的轉變。 追奇說,當鄭捷被宣判死亡那一天,內心百感交錯,也從那一刻開始,對於「廢死」的態度就會變得保留。「為什麼會放棄一個可以訪問的對象、可以研究的對象,在他死之前對社會有些貢獻也好,幫他做功課!」她解釋,隨機殺人是慢慢有比較多起的案例,但是鮮少有人去探討犯人犯案的動機跟他過去的背景,在哪一塊地方被疏於照顧、或是在哪一個環節讓犯人覺得被社會遺棄了,導致性格上的扭曲,又或者思考這些問題的不是社會的多數、甚至是那些有權力的多數… 「你還好嗎?」
圖/取自追奇粉絲專頁
令人驚心動魄的恐慌症自白、用歌手Sia的《chandelier》來詮釋自已成為一個感情裡面的第三方,難以想像,一位25歲的女生,有如此的身心苦難。「我很好。」追奇從容地說,寫作是在寫當下的狀態,有些理念當然是永久的,但是有些東西是屬於那個當下的,即使已經過了,還是可以回頭去描述。 「即便我寫的是一些隱私的事情,我也希望不要把重點放在這些情節上、把重點擺在感受上、試著去同理別人、去開拓視野。」她強調,別想著是在讀"追奇",而是透過內容去假想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或者是剛好自己符合,有更多不同的視野去看各種事件。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抓到自己的影子,追奇要藉由文字,來抬出更多需要被關心的議題、跟一些需要被看見的角落,進而願意去思考。像是家庭問題、校園/職場霸凌、貧富差距、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待遇、或者是同性戀的問題,放大問題中的分歧點,只要有一點不一樣,那狀況就是大不同,「去找到那個共鳴點,這樣的悲傷和痛苦是很複雜多變,那是寫不完的、是值得去闡述的。」追奇相信很多人需要這些東西,尋找同理。 最討厭勵志書 ▲追奇的手抄,她說,就像「每天來點負能量」的趨勢,一起鑽到黑暗裡,有不同的慰藉。圖/取自追奇粉絲專頁 追奇不愛看勵志書,尤其是那一種以老師的姿態,教學面對困境、解決問題的方式,她說看完的當下也許會暫時地好起來,但是其實根本就沒讀進去,是一種療傷的假象。 「悲傷是解決悲傷最好的方式。」 也許在這個分享優先的網路社會裡,大多數人都善於包裝、優化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頂著正能量光環的小確幸,鮮於注意陽光下緊鄰腳邊的漫長身影。追奇說出了她在創作時的中心主旨,「沒有必要在很想哭的時候勉強笑,在真的很低落的時候選擇樂觀堅強,人不是永遠堅強的,有的時候軟弱一點才可以休息一下再出發。」她強調,這些的種種,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不是一件負面的事情。用真實的經驗分享,透過閱讀來療傷或是舒緩心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