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館長林平今天回溯這段提名會議並表示:「謝德慶不只是臺灣人,更是在高度體制化的時代,用身體及其表演性探尋存在價值、抗拒僵化系統和關係,或演繹其無效性的世界公民。台灣館舉薦謝德慶及其具多重隱喻性格的行為藝術計畫,不只見證其創作的時代先見,更對照普世焦慮,提供回視個體存在的生命政治。」
謝德慶1950年出生屏東縣南州鄉。高中輟學學習繪畫。在臺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之後開始行動藝術。為了赴美,他改行當船員,1974年7月跳船偷渡進入美國,一邊打工洗碗一邊創作,才24歲就當了十四年非法移民,直到1988年受到大赦。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謝德慶在紐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個「十三年計畫」。
「藝術家不創作就是消失了!」66歲的謝德慶直言:「我還活著!可以為我的作品作見證,讓大家了解我的藝術!」「今年五月我第一次去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勘察場地,
「一年行為表演1980 – 1981」(打卡)將作為展覽的呈現之一。
「打卡」是謝德慶為期一年,每小時準點定時打卡並使用一臺16釐米相機捕捉一張謝德慶於打卡鐘旁的靜態影像。長時間睡眠不足,與完成任務必需達成的站立姿勢和可視位置,形成強烈對壘;身體與精神所承受的苦楚,孕生了這件異常出眾的行為創作。伴隨作品產生的物件 ── 一支長度六分鐘的影像紀錄:紀錄了謝德慶顫抖的身體,強撐漂浮於令人昏眩的打卡鐘旁,受龐大時間潮流侵襲的身影。
謝德慶對於自由與約束的執著,在另一件預計於《做時間》展出的「一年行為表演1981 – 1982」(戶外)中同樣清晰可見。謝為期一年於紐約曼哈頓的街道上生活,不進入任何遮蔽處;伴隨這樣全然自由而生的,則是作為代價的自身軀體殘敗、身體與精神孱弱、以及對於法治的破壞。執行此件「戶外」計劃期間的多件物品將會被展出,包含記錄了謝德慶每日遊走軌跡、細瑣至極的街道地圖,以及捕捉了旅宿於街,生命孤獨的鮮明攝影影像。
謝德慶解釋自己的藝術實踐哲學:「生命是生命徒刑;生命是渡過時間;生命是自由思考。」(Life is a life sentence. Life is passing time. Life is free thinking.)。謝德慶和太太現今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座小樓房,過著平凡生活。他不再創作,多數時間用在整理早年作品紀錄與參加展覽、講座。
台灣館客座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Adrian Heathfield)認為《做時間》一展「與直觀的歷史物件呈現手法迥異」,他認為:「謝德慶的作品,在在提出對於留存的『紀錄文件』、『檔案』以及『行為表演』三者之間關係的質問,也就是討論過往如何縈繞存在於當下。」展名亦試圖烘托台灣館展覽場位於威尼斯總督宮前屬監獄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另一層監禁意涵。
圖說:謝德慶與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陳小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