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11/12紙教堂「聽,溪流在 唱歌:環境交響詩篇」

大成報/ 2016.11.11 00:00
【大成報記者何秀菁/南投報導】中台灣首見的當代聲音劇場演出<聽,溪流在唱歌:環境交響詩篇>,將於11月12日(週六)下午4:30-6:00時段,在桃米紙教堂園區戶外登場。這也是台灣唯一鄉鎮級交響樂團-埔里Butterfly樂團,首次與作曲家兼創意統籌林芳宜、聲音藝術家吳燦政等人跨領域協同合作,旨在展現水沙連地域精神的原創生態音樂發表活動。

埔里桃米山村在921災後展開社造重建,以迄17餘年來,歷經在地環境的保存、復育,以及居民知識經濟轉型,今日已成為國內綠色旅遊當中,深具指標性的生態聚落。涵蓋桃米-成功兩地的桃米坑溪、茅埔坑溪、紙寮坑溪、中路坑溪和種瓜坑溪等地方溪流場域,則以它們眾多支流之間,血脈相連綿密的分佈,孕育出青蛙、蜻蛉和蝴蝶等多樣親水物種的友善棲息環境,可謂埔里生態城鎮營造先驅的生態寶地。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年度執行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找尋與建構:水沙連里山藝術行動」,其中的「聽,溪流在唱歌」子項目,即以這樣豐沛的地方水生態,作為社群/生態藝術發想的緣起。

聲音藝術屬科技藝術範疇,台灣從事相關創作者不超過十人,吳燦政是其中的佼佼者。去年度,他開始進駐桃米,展開桃米聲音地圖的創製計畫,期間除了在桃米綠屋及青蛙阿婆ㄟ家,雙民宿推出環境聲音裝置展,也為大埔里地區生態解說員社群,開設環境聲音紀錄工作坊。

今年度,吳燦政進一步聚焦桃米溪流環境聲音主題。他深度溯源,桃米-成功一帶的五條溪流及其分支上游,在不同季節的差別水量與動/植物種生態情境下,採集豐富多樣的環境聲音。他迄今建置,五百筆以上的桃米聲音地景(簡稱聲景)數位資料庫,除了是未來回饋居民,在地開源使用的生態聲景地圖創製成果,也成為這回<聽,溪流在唱歌>聲音劇場演出的不可或缺內容。

今年度的早春三月間,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委託作曲家林芳宜,親炙桃米溪流,先行體驗當地水環境魅力。接下來,她又在夏秋交替的九月期間,展開十餘天的創作進駐生活,而終於實證了桃米山村的“魔幻”生態力。林芳宜分享:「桃米這麼小的地方,物種之多,讓我非常訝異。進駐桃米期間,我每天都很讚嘆!原本以為,我在這裡生活多日之後,該看到什麼樹的種類、花的種類,都見識過了;鳥的叫聲,也應該都聽聞到了。怎知,我依舊時不時看到,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植物;聽見我從來沒有聽過的鳥叫聲;或是發現過去沒有遇見過的花色蝴蝶,從我身旁飛過。對我來說,桃米真是魔幻。」

於是桃米常見小黃蝶飛舞時空中拍翅的微顫,小黑蚊叮咬、人們拍打還擊的詼諧情境,皆轉化成林芳宜為Butterfly樂團量身訂作,長笛獨奏新曲<蝴蝶>、小提琴獨奏新曲<蚊子>的生態主題音樂。

林芳宜從桃米溪流體驗,行走原始雜木林區、踏過沼澤濕地,溯入秀麗景致的溪流巨石區,最終遠眺四周起伏山巒,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臨場環境感知,則都收納在她為<聽,溪流在唱歌:環境交響詩篇>的Butterfly樂團演奏,寫作序曲:<桃米信號曲>的跳動音符裡面,成為原創生態音樂的靈感來源。

林芳宜相信,桃米多樣物種共同形成,非常美的環境聲景,讓許多大城市望塵莫及,是這項聲音劇場計畫得天獨厚執行的優勢。她創意統籌的當代聲音劇場,因此將聲音藝術家吳燦政採集、剪後製剪輯出來,環境當中自然的聲音、人為的聲(噪)音,以及樂團演奏,搭配屬另一環境紀錄形式的桃米影像,一起納為當代劇場藝術設計元素。這樣的環境聲音劇場既非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戲”,也突破了“音樂”演出的侷限,而讓觀眾們得以在聆賞過程,重新感知桃米生態環境保存的在地價值。

◎11月12日紙教堂<聽,溪流在唱歌:環境交響詩篇>於16:30—18:00演出,觀眾可於當日下午四點以後,免費入場。

演出者簡介:

◎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

台灣唯一鄉鎮級交響樂團。1999年921大地震災後心靈重建,音樂人謝東昇、劉妙紋夫婦前來埔里,透過音樂教育陪伴居民迄今。2013年,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及一群音樂愛好者以推動音樂的社會運動為願景,促成該團成立。2014-2015連續兩年在文化部及紙教堂的經費支持下,啟動「音樂共和國」、「向生命智慧學習之旅」活動,將樂音帶到偏鄉校園、社福機構與社區。

2016年,更進一步發起「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EI Sistema Puli)」,結合大埔里地區17所學校、兩百多位成員的協同參與,帶動多元且平權的文化參與,以熱情擁抱音樂,讓藝術為生命洗禮,讓音樂陶冶性情,讓音樂陪伴學童與青少年,啟蒙生命,安頓心靈。

※作曲家兼創意統籌林芳宜

林芳宜身兼作曲家、藝評家和藝術管理專才的多重身分。她早期留學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大學十年,師承瑞士作曲家Michael Jarrell與Klaus Huber,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她曾經是維也納市節慶日委託創作的首位亞裔作曲家;也是克羅埃西亞札格雷布現代音樂雙年祭第一次邀請前去首演新作的華人作曲家。2012年,她又以<一縷嘆息神話>的發表,成為「歐洲藝術網絡」首度邀請創作的台灣作曲家。

林芳宜近年來致力於當代音樂的推廣。2011年間,她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的年度大會與亞太音樂節執行長,策劃並統籌執行120首當代音樂作品在台灣三個城市的巡演。她又擅長跨領域創作,擔綱音樂設計的當代舞作<在路上>,在同年度舉辦的第十屆台新藝術獎當中,獲頒表演藝術類的年度最佳作品。

※聲音藝術家吳燦政

台北師大美術系學士、南藝大藝術碩士。2003年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2011-2013年間接連獲國藝會補助,大規模展開台灣聲音地圖計畫,聲音採集的空間場域涵蓋北台灣、東台灣和離島地區。聲音藝術屬科技藝術範疇,台灣投入聲音創作者人數稀少,吳燦政是其中佼佼者。去年度開始,他在新故鄉基金會的邀約下,陸續進駐桃米進行聲音採集,迄今紀錄超過5百筆彌足珍貴的在地聲景,是桃米生態村自主發展聲景生態學的重要基礎資料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