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世代後記憶 「一種精神」廖益嘉當代影像展10/27交大藝文空間展出

大成報/ 2016.10.26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後記憶/Postmemory」是代表文化與價值在世代之間的流轉,也正是「一種精神」廖益嘉當代影像展的起心動念,藉由重覆堆疊的圖像,流露出藝術家受父親影響的日式精神。這項攝影展自10/27-11/21在國立交通大學藝文空間展出,共計21件作品,1樓展區以「傳統」為主題,2樓則以「花時系列」與「對稱」為主;10/27中午12時設有開幕茶會,下午13時30分將有專家帶領導覽,歡迎民眾前往感受當代及過往記憶的交織印象。

策展人廖子寧表示,關於「後記憶/Postmemory」的定義,Hirsch, Marienne(赫希)的理解恰恰奠定在創傷的記憶,這也是所謂西方的後記憶;但藝術家廖益嘉的後記憶,是透過經歷日本統治時期的父親,了解其傳承下來的價值,體現在創作中,較具正面樂觀的精神意識。

藝術家廖益嘉表示,此次的展覽想讓民眾重新思考,「到底是傳統阻擾了我們,抑或是傳統被現代反覆拉扯?」如同作品《傳統》,構圖以古老的日式建築為背景,左前方是象徵日本文化的芥末,右前方是青春洋溢的國高中生,藉由這樣的對比傳遞一種共存的文化記憶。

交大藝文中心表示,廖益嘉是日本殖民統治後的第二代,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台灣人共擁的這段歷史記憶。他通過與已故父親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屬於他的「後記憶/ Postmemory」。他的父親從前出門在外工作歸來時,總著迷於比較台灣與日本的職業道德和進步差異。由他父親傳下來的信仰內存的願望揭示了創作的動機。

「後記憶/ Postmemory」的形成,是透過上一個世代傳述的故事和行為所學習而來的,無法透過單一具象的圖像來表示。此系列作品透過圖像的堆疊,創造出抽象的潛意識記憶,它們的呈現如同不同支線,以網狀向外蔓延,圖像因而看起來像藝術家腦海中的重寫本。堆疊的記憶傳達了藝術家對日本精神的認同,同時也流露對父親的敬仰,以較為正向且溫暖的方式,探討往往敏感且帶刺的殖民議題。

以具象的手套、衣架、芥末、郵遞員、寺廟和武士等傳達抽象精神為最初的主題,鞏固了隱藏在這些深層之間的意識形態,由父親傳承下來的內涵價值,以數位暗房重新創作,可歸納為六個創作主題:傳統、勤奮、雅食、祈福、精進和武士道。

藝術家以一種精緻且稍微正向的表現,傳達他對過往的記憶。與父親的兩個世代創造了足夠的時空距離,使藝術家擁有更多元的自由與方式,來探索一個相較棘手且敏感的主題。自我反思和內在腦海中對「後記憶/ Postmemory」深度探索,十分微妙而複雜。他的作品是複雜的,解析它需要文化,時間並呼應他和父親的微妙關係。廖益嘉通過自己的作品外化的個人性格進一步創造認同台灣的現狀和身份。歷史創傷的結果是一個事實,刪除它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通過基礎設施或價值觀,它是留在台灣這個島上一個顯著的印記。

廖益嘉是早期數位攝影的擁護者,通過數位影像暗房處理擴大自己的意識形態,以驚人的細節和超高解析度圖像表現作品。他具有傳統攝影的完整背景,並深受現代價值觀的影響,以致於在探討議題時,以概念式傳達了他的作品,造成概念和極致美感主觀性不可避免的緊張,其作品已經成為了他的標誌性風格並存。他的作品主要涉及了時間和理念,代表作有《紅春聯-文化印記》(2011)和《內面》(2010),作品常被視為當代畫意攝影。

■展覽資訊

開幕茶會:10/27中午12時

專家導覽:10/27下午13時30分-15時

展場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10時30分-18時30分,周末不開放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交通大學圖書館B1)

導覽官網:https://acc.nctu.edu.tw/gallery/1610_liao

連絡電話:(03)513-1233

(圖由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提供/廖益嘉的《花時1 》正如日本人對生命的看待,只求存於花開最燦爛的剎那,該系列以驚人的輝煌表達繁榮的時刻,以壯烈絢爛而終,並添加元素如光、燈、太陽意味著希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