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不識宋仲基的危機—臺灣電視劇的後裔?(下)

蕃論戰/KSH/專欄 2016.10.24 00:00
韓國影視產業在亞洲的快速發展,確實給了臺灣影視業有很多啟示。單從電視劇產量來看,臺灣單是小品戲劇每年即有一定的生產量,肯定有很多優秀作品,但是在生產了這麼多電視劇的情況下,韓劇還是「大舉入侵」,並且形成了一股強大潮流,影響性延伸至周邊產品,如藥妝店幾乎可見到大量男性韓星的廣告,令人如置身韓國,這說明韓劇的成功有它的獨特之處。當然,韓劇熱並不排除有一些觀眾的一窩蜂心理,韓劇也並非十全十美,但韓國影視產業的成功,還是值得反思。1998年的經濟危機,韓國採取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強調與保持韓國和東方特色,擺脫過多的西化認同,回到了東方文化的認同上。同時限制國外影視業進入韓國,達到培育韓國民族影視產業的目的,並把影視市場的目標投向「文化接近性」的中國、日本和東南亞。韓國對自己在亞洲和全球影視市場的位置定位相當正確,所以堅定的文化基礎、公道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策略,使得韓國影視產業得以歷久不衰。 所以韓劇對臺灣確實應有啟發。臺灣劇的不景氣,追根究底,不在於他國拍的好不好?而在於臺灣自身缺乏「文化風氣」。這種文化風氣缺乏的時間過久了,現在已到了迫切重建的時刻了。臺灣影視文化要發展,除了經費問題,尚應該有較多基本的文化觀念,在這個基本的文化觀念指引下,再根據市場需求,建立一種多元化的文化產業,如臺灣重要歷史事件的回顧與考證。因而臺灣影視產業要以區域和全球影視產業作為競爭對象,也要將臺灣文化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影視產業,建立屬於自身的影視風格,而不是盲目地模擬或抄襲韓劇、好萊塢或者日本動畫片(數年前曾有某臺竟連電視劇海報都要抄襲某韓劇,此舉是何等悲哀),這樣才能在臺灣、亞洲國家和全球文化的多元風氣下確立自己的位置。 自然臺灣也應該像韓國一樣,採取一些保護臺灣影視產業的文化政策,對韓劇和好萊塢影片適當的加以限制,培養觀眾對於臺灣影視文化的情感。當然,限制不是封閉或所謂的「鎖國」。其次,放寬審查制度,讓編劇和電影工作者能自由的創造和表現,如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大家唯有較不受限制地拍影片,好戲劇才會出現;再者,培養戲劇人才,大量招募優秀人才進到影視產業。另外建立真正的影視文化理論和文化批評,建構一種健康的批評氛圍。當前報紙與雜誌充斥著無聊的花邊新聞,偶有評論實際上也是話題炒作居多,缺乏理論基礎。久而久之,觀眾會在這些低俗的批評環境中,喪失了對影視文化的鑑賞和評判能力。 筆者去日本旅遊時,曾品嘗到當地以果皮和鹽配製的茶,也就是創意產品,得力於藥引陳皮,口感極佳,以往未曾喝過;臺灣人的茶製品,比韓國日本都要保守,雷同性過高,說穿了就是沒有創意。香港的誠品書店,有「鐵觀音霜淇淋」,其門如巿;廣東人就不懂把慣喝的普洱加以變化,至今沒有普洱餅乾、糕點之類;普洱來自雲南,因廣東的天氣潮濕,有利發酵,故反而把這種雲南名產發揚至廣東人愛用的喝品。臺灣的電視劇,可以有好題材,但也要有所創意,才得以發揮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