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轉個彎人生大不同 農信保協助青農

中央社/ 2016.10.18 00:00
轉個彎人生大不同

農信保協助青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1018 10:21:07)人生從來不會只有一種選擇、一條康莊路,轉個念、轉個彎,換條路走,也許又是另一番風景。走上另一條路,有了不一樣的挑戰、不一樣的體驗,也會有不一樣的成就感。

就像從資訊業變成農夫的廖學智。在外人眼裡,離開冷氣房離開象徵科技的電腦界,投入靠勞力還要看天吃飯的農業,好像走了回頭路;可是對他來說,工作時間彈性自由、收入也比以前更好,「誰說農業是老人的工作,年輕人更能以創新思維,打造無限可能」。

在三十而立邊緣的廖學智,看起來還像個學生,除了黝黑皮膚比較接近傳統農夫給人的印象外,他身上沒什麼「農夫味」;他笑說,現在農夫不像以前農業社會的從農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麼都須靠雙手,每天拖著疲累身軀回家,現在有先進精良的農機和多輔助設施,「務農不再是艱辛刻苦的工作」,「非農忙期的時候,常常還能睡到自然醒,放個小暑假」。

當然,「睡到自然醒」和「小暑假」並不是他成為農夫前就想得到。當初只是不甘當個上班族領微薄薪水,想放手一搏力拚更美好的「錢」途,希望有多點時間照顧生病的媽媽,「原本是抱著吃苦當吃補的心情當農夫的,沒想到現在農業真的沒有印象中那麼辛苦悲情」。

他是第二屆百大青農,也是少數不是農二代的輔導青農,目前約有七甲鳳梨田。選擇鳳梨,主要是因為「好種」。他坦言,初投入農業,除了考量種植技術門檻,生長時間也是考慮要素;一般果樹類水果從樹苗到能採收,至少需時3、4年,「恐怕還沒等到開花結果就要跑路了」,鳳梨種植時間較短,18個月可以採收,且近年來外銷市場穩定成長,加上加工製品品項多元,有利長遠發展。

除了好吃,也要安全,要在品質與用藥間取得平衡,就必須有所取捨:你減少用藥,就要有更多人力成本去除草抓蟲,有老農笑他是在做無謂的堅持,說多噴一點藥就可以解決很多困擾,但他認為食品安全還是最應該堅守的,「最大的效益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啦」。他說,套袋後就不再用藥,「它們從小到大,應該只能吃到兩次補品」。

他的堅持,成就鳳梨的品質。幾年來除了外銷訂單穩定,零售宅配客戶也持續成長,回購率一季比一季高;除了鳳梨鮮果,他的鳳梨湯則是擺攤展售的火紅商品。濃厚且純粹的鳳梨湯,擄獲很多消費者的心。

這些肯定,讓他對未來更有信心,畢竟一路摸索中走來,跌跌撞撞,吃了不少苦頭,從種植技術、雇工、通路到資金,樣樣都是問題。一步一步解決問題,技術與心態也逐步成長,也讓他奠定更穩定的基礎。

農業看似入門容易,但其實需花費不少心力物力,除了土地租金,整地、樹苗、農藥、肥料甚至農工工資,樣樣都要花錢,更別說萬一遇到豪大雨、颱風或寒流等天災的損失。但向金融機構貸款卻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個家無橫產的白手小農。他苦撐一段不短的時間,其後藉由農信保擔保,向農會申貸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不用面對彈盡糧絕的窘境。在後援充足的情況下,除了全心照顧他的「鳳梨寶寶」,也有更多時間和精神,去規劃通路及加工製品,讓他的心血結晶,能夠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有了政策支持和低利貸款後援,他的農業路順遂許多。他說,有這麼多資源可以運用,還有這麼多有志一同的青農夥伴並肩同行,讓他覺得從農選擇是正確無誤。談到未來,他對農業及自己的前景都有信心,也希望更多新農人帶進新理念新理想,讓台灣農業更蓬勃;至於自己,他則維持一貫憨直個性,靦腆笑說「我還是繼續種鳳梨啊,希望能賺多一點錢囉」。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農業信用保證基金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2346.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