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南向政策到底行不行?勤業:稅改創投資磁吸效應

鉅亨網/鉅亨網記者宋宜芳 台北 2016.10.09 00:00
東協,擁世界第 3 大人口數量,是全球貿易重要樞紐,也是跨國企業競逐的新興市場。市場預估 2020 年,東協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隨著東協投資熱潮再現,政府「新南向政策」全面啟動,未來台灣與東協的連結,將由過去單向投資代工,轉化為雙邊人才和經貿交流。根據勤業眾信「2016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調查結果,受惠於人口紅利、靈活的製造能力與快速成長的經濟與市場需求,包含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越南在內的「強力 5 國」(MITI-V)因應而生,其中有 4 個國家位於近在咫尺的東協,潛在商機吸引許多台資企業前往投資及設廠。勤業眾信總裁郭政弘指出,新政府上任後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促進未來台灣跟東南亞建立新夥伴關係,但許多台商在「南進」之前,仍有許多顧慮與疑問,勤業眾信舉辦東協投資研討會,就是要協助企業更了解東協優勢與概況,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共創雙贏。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表示,未來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地區就在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預計將於 2 到 3 年內超越四小龍。因此,企業布局東協內需市場需有新思維。龔明鑫建議,由於東協對貿易依存度高,民間消費於 GDP 佔比重,台灣企業可以「放射性經營」方式分散市場,逐步擴張到印度、南亞等地區;並發揮軟實力,與日本等第 3 國資源,整合自身具有優勢的價值鏈,建立平等、互惠的新合作模式。勤業眾信稅務部會計師廖哲莉指出,東協是台灣第二大的貿易夥伴及出口市場,但由於目前雙方並非經濟合作夥伴,台灣也尚未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因此,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整合,雖然有利台灣對東協的投資貿易,但東協區域內供應鏈崛起等因素,也可能使台灣面臨競爭優勢被邊緣化的隱憂。「錢」進東協 稅改創投資磁吸效應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立後,除了發揮貨品及服務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基礎外,也將倚賴勞動力優勢、龐大內需市場等優勢,進一步整合為「單一市場」經濟共同體。不過,勤業眾信稅務部會計師廖哲莉指出,東協各國為吸引外資,不斷調整差異化大的租稅制度。廖哲莉指出,東協各國所得稅率從 17% 到 30% 不等,其中,新加坡最低、菲律賓最高。但近來為吸引投資,致力與各國制定租稅協定、進行國際稅務資訊交換等。舉例來說,印尼、馬來西亞及緬甸更新租稅政策;泰國延緩調增增值稅率的計劃;汶萊則宣布簽訂多國簽訂租稅協定等。此外,東協也同步改變外人投資及工業發展政策、強化基礎建設、協助外國投資人投資及稅制等。在東協各國紛紛祭出租稅優惠,及各國關稅減讓、貿易便捷化與投資自由化,成功吸引全球企業「錢」進東協。不過廖哲莉提醒,由於東協各國發展參差不齊,但各國發展現況、市場規模及基礎建設等差異不小,且許多國家仍存有基礎建設不足、財政法律體制不健全等狀況。建議台灣企業響應政府政策南進前,應了解各成員國產業發展、投資環境及長期經濟前景,並以多角化思維經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