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超親密小戲節 偶戲帶給觀眾想像

中央社/ 2016.10.09 00:00
(中央社台北9日電)每年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從今年第六屆開始改為雙年藝術節,策展人石佩玉表示,每年必須要花10個月準備小戲節,在劇團人力吃緊狀況下,改兩年辦一次,期許給觀眾更優質作品。

2010年首次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以每場25名觀眾的「超親密」觀賞戲劇模式,帶給觀眾以「物件/偶」為主要創作元素的20分至30分鐘的「小戲」,每場演出觀眾必須隨著領隊從A地看完演出後,再走到B地、C地看下兩場表演。

這樣移動觀看的表演形式,靈感來自「超親密小戲節」、也是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某次在荷蘭所看到的表演形式,當地氣候宜人,可自在行走到下一個地點看表演,因而把這樣的概念引進到台灣。

觀賞「超親密小戲節」的地點不是在國家歌劇院、實驗劇場等有固定座位的表演廳,而是在咖啡廳、飯店房間、理髮廳、書店、幼兒園、辦公室、畫廊、英語教室等,日常生活中會去的地點演出,讓表演進入生活。

石佩玉最早在兒童劇團,2004年創立了飛人集社,團名「飛人」取其諧音「非人=偶」,作品以「偶」作為表演主題,從創立之初至今,劇團仍只有三個人,她不想做大,只想「做好一件小事就是大事」,這幾年累積的創作,也逐受到國外矚目,接獲各地藝術節邀演。

今年6月飛人集社才帶著作品「初生」到西班牙馬德里希古洛藝術中心演出;7月也是帶著「初生」首次前進外亞維儂藝術節,藉由這個舞台,讓許多劇院藝術總監、買家、藝術策展人認識他們,更意外接到法國的藝術總監邀約明年到法國偶戲節演出。

石佩玉也因為經常在國外藝術節看到許多物件劇場、偶戲的創作,透過「超親密小戲節」帶給台灣民眾觀賞。

一般人想像的偶戲或許還停留在大型偶、傳統布袋戲的概念,但所謂的偶戲,不一定是具象的偶,也可以是物件,或是不同材料,只要以材質作為介面,甚至是裝置形式的創作,都可用抽象或寫意方式來呈現偶戲。

石佩玉以今年「超親密小戲節」邀請到的德國舞台暨佈景設計出身的史黛芬妮鄔博后芙(Stefanie Oberhoff)的「肉排之愛」為例,打扮成家庭主婦的女演員,在家中讀到一封信後,就從身上割下一塊肉,綁成一個偶的意象,平底鍋裡熱油滾燙,女演員一邊唱著「remember me」這塊肉排在被野獸吃下肚之前,吟唱讚美詩歌,期盼輪迴轉世。

這類屬於「物件劇場」的表演方式,目的是希望能啟動觀眾腦內的小劇場,讓觀眾從抽象的表達當中思考、想像。

另外也有結合現代戲劇與傳統戲曲創作的「華容無道」,以沙盤模型等物件,描述三國演義第50回;也有結合香味的「ma ma ma」等。

今年「超親密小戲節」期望透過與區域的關係、更豐富在地連結,邀請區域引言人淡水區的淡水在地文化工作者蔡以倫、大橋頭區的偶戲藝術家羅斌、古亭區的詩人夏夏,邀請他們以久居當地的在地視角,分享各區域私房景點及歷史片段。

第6屆「超親密小戲節」14日至23日舉行,活動網址:www.closetoyoufestival.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