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科技資訊×總編輯的不藏私書單理性與感性啟發科學腦的鑰匙

yam蕃薯藤新聞/ 2016.09.13 00:00
閱讀推薦人鄭國威|《泛科學》與《泛科技》網站總編輯 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想要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愈來愈像是奢求,就算坐在書桌前,也很難逃離手機APP跟社群媒體的各種提示聲,彷彿都在說:「別看書了,看看我吧!」 或許也因為如此,我更珍惜看書的機會,就算科技變化已經如此快,想要深入了解某個議題,一本好書依舊是最好的叩門磚。很幸運的,我因為工作關係,得以獲得許多出版社的青睞,搶先閱讀並替諸多好書寫推薦序。出版業或許不景氣,但我認識的出版人依舊一本一本的推出好書。我在此精挑四本,都是讀了讓我深有所感更有所獲的好書。 從事科學與知識傳播以來,認識了很多優秀、思考靈敏的年輕人,但也看見不少反面案例。這四本書分別從政治經濟,科研實踐,數學抽象思維,以及醫療健康議題切入,論述與說故事的方式都大不同,但是共同點是能讓讀者在看完之後,獲得對世界的新視角,我認為這才是重要的。也希望各位讀過之後,也會跟我一樣收穫滿滿。 《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如何讓孩子好奇、想學習,走進數學的美麗世界 本書原是一篇二○○二年起開始廣泛在美國數學教師社群中流傳的文章。我看了前五頁,就覺得受震撼。而這種震撼,是一種「總算有人了解我的感覺」,加上「曾經的恐懼跟傷疤又被碰觸」的綜合感受。每多讀一段,就愈覺得明朗,了解自己為何當初會那麼畏懼數學。一口氣看完全書,彷彿是做了一次心理療程,原來數學差,並不是我的錯。 作者將數學與繪畫、音樂相比,突顯出數學教育之僵硬、死板。原來問題就是出在我們看待這門學科的角度完全錯誤,將數學當作其他理科的基礎,要求絕對的精準跟正確,按照既定的公式,強調快速、強調術語、強調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使用不到的東西。 數學本該是供人無限想像空間的學科,因為不管思考的數學題目多麼天馬行空,多麼不切實際,都無所謂,沒有任何現實會受到傷害,除了成績單。大多數看過這本書的國外讀者,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或許因為作者揭開了國王新衣的真相,但作者除了對數學教育拋出犀利無比的批判,也在書的第二部分,嘗試用他覺得真正對學生有益處的教學方式,與每一位讀者互動。 《拼湊夢想》:貧民區高中生逆襲麻省理工學院菁英 本書描述美國西鳳凰城墨西哥裔高中生在水下機器人競賽中擊敗麻省理工的大學生,得到首獎的故事。但如果這個故事就只是這樣,那也只是千篇一律。本書的作者是Wired雜誌的記者,除了科技報導本身的專業以外,他用更為全面性的寫實筆法,縝密但流暢的讓這個故事深入當代美國的貧富差距、社會階級、移民政策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加在一起,如何可以輕易斬斷一個本該更美好的美國夢。由移民建立起來的大熔爐文化,長期以來是美國的驕傲,因為這就是一個移民為主體的國家(雖然這樣說起來對於原住民來說很不公平就是了)。時至今日,曾是移民跟偷渡客後裔的部分美國人,對數量眾多的墨西哥偷渡客並不友善,甚至有政客打算築起邊境高牆。一般人或許也不會期待這些英文都不會說的偷渡客的孩子能有什麼發展,遑論製作機器人什麼的了。 這本書所講的故事其實非常典型,但非常真實,看了覺得心酸,振奮,有時不捨,又感到希望無窮,但最終依舊得服膺現實。 (全文詳見《青春共和國》2016/9No.11) 《全球生死大數據》:一個醫生追尋70億人傷病與死亡的真相 如果你是臺灣的最高醫療健康主責官員,你要用什麼做為決策基礎,來決定該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在某一種疾病或傷害的防治、減輕,而非另一種?講直白一點:每年九千億臺幣,要花在防治二手菸,還是宣導飲食減少糖分?是家庭暴力與心理疾病對健康跟餘命的傷害更大,還是空氣汙染,抑或是交通事故?新生兒、小孩、青少年、中年人、老人、女性、男性……誰的健康比較重要?為什麼?指標怎麼訂?單單在臺灣,這些抉擇可能每年影響幾萬人的生死,如果我們把資源用在無法有效拯救人命、改善健康的計畫,使得成效不彰,那麼就代表有另一群本可以因為這些資源而活下來、活得更好的人,就被放棄了。這其實就是公共衛生專家在處理的問題,本書介紹的穆雷醫師,就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超級惹人厭巨星,原因就是他想要把真相鋪開在所有人眼前。這本書讀來並不輕鬆,一方面是內容扎實,討論世界衛生組織的陋規、全球醫療跟健康數據的問題、不圓滑的穆雷醫師二十多年來的各種折衝,還充滿了跨國醫療議題與艱澀單字。但身為人類未來希望的你,一定要讀。 《Superforecasting(譯:超級預測)》:TheArtandScienceofPrediction 本書的主軸環繞在作者執行的GoodJudgementProject(良好判斷計畫)中的預測員,特別是其中的「超級預測員」,以及他們之所以能被冠上「超級」的原因。跟漫畫與電影中總是冒進,動輒想憑一己之力去改變世界的超級英雄或超級惡棍完全不同,這些超級預測員,之所以能夠精確看出諸多困難問題的走向,給出遠超過專業情報組織預測水準的判斷,並非因為他們擁有超卓智力,能夠穿越時空,有千里眼或是心電感應,而是因為他們謙虛的知道自己所知甚少、能力有限、對絕大多數預測的主題不具專業、也沒有知名媒體專欄作家的頭銜跟人脈。但他們都能跳脫鼻尖觀點,認知事物的不確定性,分清楚自己知道哪些、不知道哪些,統合多元視角,問正確的問題而盡量不讓情感左右,並且願意依據事實,隨時變更自己的預測──以個位數百分比的幅度去調整。這本書是我期待已久的絕佳好書,徹底且清楚的將我這幾年從事科學知識傳播後,所發展出的個人態度描繪出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