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年紀大手腳無力? 75歲翁竟罹嚴重「肌少症」

台灣好新聞/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2016.09.10 00:00
75歲患有糖尿病的林伯伯,最近走路越來越慢,常向子女表示手腳無力,他的孩子以為是年紀大,沒有特別注意,日前在聖保祿醫院接受檢測,竟發現林伯伯出現「嚴重肌少症」。

年長者走路變慢、手腳無力,經常被認爲是「老化」的現象,但也可能是罹患骨骼肌減少症(簡稱肌少症)。肌肉組織會逐年減少,特別是下肢的肌肉,將提高跌倒和骨折的風險。聖保祿醫院在9月10日上午8時30分,舉辦肌少症研討會,這是桃園地區首次首辦,邀請台大醫院周怡君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劉力幗醫師、台安醫院錢本文副教授演講,提升醫護人員對肌少症的認識。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達全人口數的12.51%,國內已有287萬老年人。桃園聖保祿醫院放射科主任李國泰醫師指出,肌少症以前很少被關注,近幾年發現老年人容易發生的跌倒或骨折,肌少症是影響因素之ㄧ,是老年健康的新議題,從今年9月起,聖保祿醫院已將肌少症納入家庭醫學科看診項目。

人體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肌少症容易出現在65-75歲的族群,根據研究,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約3.9%~7.3%,糖尿病、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患者、營養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很少運動的人,都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

什麼是肌少症?李國泰主任表示,2010年歐洲肌少症聯盟訂出3項檢測指標,包括1.肌肉量減少、2.肌肉力量減少、3.身體表現減少。民眾若想知道是否患有肌少症?指標中1.肌肉量必須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身體阻抗儀(BIA),測量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量,男性肌肉量正常為7Kg/m2,女性則為5.3Kg/m2;2.肌肉力量則可透過握力器檢測,正常男性應握力大於26公斤,女性則應大於18公斤;3.身體表現則以走路速度來評估,正常每秒鐘行走速度大於0.8公尺,本院檢測方式為請受檢者以正常速度行走8公尺,如費時10秒以上即表示不正常。

經過檢測,若發現肌肉量不合格,但肌肉力量及身體表現兩項合格,則可稱為「肌少症前期」;若肌肉量不合格,且伴隨肌肉力量降低或身體表現其一不合格,則稱為「肌少症」;3項指標都不合格則屬於「嚴重肌少症」。

要如何預防及避免肌少症?李國泰主任呼籲,飲食及運動雙管齊下。每日須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老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補充1-1.5公克蛋白質,建議應三餐均勻食用,否則效果不理想。另可透過日曬、多吃小魚乾及加鈣牛奶等,補充維他命D。運動是防止肌少症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年人的運動以走路為主,每周最好有3次有氧快走運動及有2次抗阻力運動,可使用啞鈴及做抬高手部運動。

聖保祿醫院舉辦肌少症研討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