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

中央社/ 2016.08.17 00:00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817 17:10:06)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訂於105年8月20日舉辦「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引介薛保瑕的抽象畫作、素描、版畫等共60件作品,展現她30餘年來豐沛的創作能量及旺盛的藝術創思。今(17)日舉辦展覽記者會,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藝術界前輩王秀雄教授、策展人蕭瓊瑞教授及薛保瑕教授均出席。國美館蕭宗煌館長表示,學院出身的薛保瑕集藝術家、學者及教育家於一身,深厚的東方美學底蘊與人文素養,及留學紐約時接受西方藝術思潮的激盪,讓她的創作視野與內涵豐富多元,建構出繽紛多彩的抽象藝術新貌。張譽騰館長曾與薛保瑕共事,提到過去認識的薛保瑕是出色的藝術行政工作者,本次非常期待透過展覽更認識藝術家薛保瑕。曾指導薛保瑕的王秀雄教授指出,薛保瑕文武雙才,更是國內少數取得藝術博士學位的藝術家;她的後現代主義抽象創作結合感性與理性,帶來獨有的藝術風格外,也讓不同的觀者得到不同的靈感與內涵。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特別邀請資深策展人蕭瓊瑞教授策展規劃,展覽以「回溯」的方式分三個主題架構呈現:一、思維/測量(2013-2016);二、流動/符碼(2004-2013);三、限象/現象(1984-1997),展出薛保瑕1984-2016年的60件作品,除了以其38件抽象畫為展覽主軸外,並展出版畫、素描、陶藝等作品。蕭瓊瑞教授指出,薛保瑕的作品參雜相當多的元素,本次展出的作品展現藝術家對自我的反省,並透過繪畫文本的抽象概念展示對生命的關懷。薛保瑕也表示,這次的展覽展出自身創作的點滴外,也透過策展方式,展現30多年創作的完整歷程,及不同階段作品發展的脈絡與轉折,並讓視覺符號轉換成對話的文本,讓作品直接與觀者溝通。

薛保瑕1956年出生臺中,自幼喜歡塗鴉畫圖,就讀曉明女中時決定報考美術系,乃從鄭善禧學習水墨,進張淑美畫室學習素描與水彩。1975年考進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開始學院養成教育,校外並師從孫雲生學畫,從四君子、人物白描到潑墨山水畫創作歷程的體認,點滴累積並影響其日後的創作。1979年師大美術系畢業分發至中和國中任教,四年後為追求藝術上的精進毅然辭職赴美留學,進入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攻讀碩士,主修繪畫、副修雕塑,兼習其他媒材技法,並開始以抽象語彙創作;1986年畢業已屆而立,更確立以抽象藝術探索為未來研究與創作之志向。1990年申請進入紐約大學博士課程,獲頒藝術博士(D.A.)學位。薛保瑕學院出身,集藝術家、學者、教育家於一身,深厚的東方美學底蘊與人文素養,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激盪下,豐富她創作的視野與內涵,孕育出她對多元媒材的靈活運用能力,建構出繽紛多彩的抽象藝術新貌。

綜觀薛保瑕抽象藝術的演繹之路,乍看實在難與言喻,當一個受過臺灣學院教育兼習中西繪畫的藝術家,置身紐約藝術大洪爐,毅然投入抽象藝術創作的行列,面對的是歐洲抽象繪畫發展的源流及戰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以降的藝術潮流;當抽象繪畫宛然已成形式,視覺符號逐漸賦予具體指涉,她則拋開東方書寫抒情意象,擺脫結構簡化變形物象,而是選擇「直接面對」,面對空白畫布、面對太初的渾沌與浩瀚、面對自已內心底層的心象。在創作過程中,她不停地實驗與回溯,不斷地起始、檢視與轉向,使其在風格的表現上,不論冷抽象的凝練深邃,或熱抽象的奔騰激昂,皆呈顯出她對生命的感悟、觸動及心緒流轉,蘊含對社會人文的關懷、歷史與現實的思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精神與物質的對立及拉扯、意識與潛意識的迸發、伏流與迴盪等。2016的新作<勢態>是她挑戰更大尺幅的嘔心力作,堪稱臺灣女性抽象藝術家創作巨幅作品的代表人物,彰顯她在抽象領域上,試探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其對抽象藝術在當代發展出新可能與新動能的強烈企圖。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策展人蕭瓊瑞教授以抽絲剝繭的細微觀察,陳述藝術家生命歷程暨剖析其創作深層意涵,本展亦兼及紀錄影片及圖書專區的規劃,具體而微的呈顯其對當代抽象藝術的多重探索成果。期望觀者與作品「直接面對」,遨遊於藝術家所築構的抽象藝術的深邃之境,沈思與解密其作品所闡釋的符碼,並體驗藝術家在中西藝術融合下,所創發出的抽象語彙與獨特魅力,及其所蘊含的藝術風華。展覽將於8月20日在國美館202展覽室展出至106年1月8日,詳細資料請上國美館官網: http://www.ntmofa.gov.tw/。

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

展覽時間: 105年8月20日至1月8日

展覽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2展覽室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98980.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