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大奉打更人 鄭恩地

以影像書寫溫度 愛鄉少年楊曜禎,捕捉空氣犯!

青春共和國/文/游昇俯 2016.08.15 00:00
曾幾何時,臺灣西半部能看見藍天的日子愈來愈少。空氣汙染嚴重,細懸浮微粒PM2.5對健康的危害更是難以估計。由資深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林泰州發起的「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希望用影像創作,喚起民眾的反空汙意識。這個影像行動集結十八組跨世代創作者,其中年紀最輕的,是年僅十七歲的紀錄片導演楊曜禎。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有六五○萬人死因與空氣汙染有關,臺灣近年空氣汙染指標「紫爆」亦時有所聞。臺灣空氣品質惡化,有七成空氣汙染物都是由境內生產,而PM2.5的主要排放源,便是來自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石化廠。 拍出PM2.5不能承受之輕 空氣原該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六輕工廠平均一年排放十四萬噸PM2.5,就讀雲林正心高中二年級的楊曜禎,目睹家鄉空氣汙染日益嚴重,於是他拍攝紀錄短片《空氣犯》,希望喚起人們對空汙的重視。 《空氣犯》是楊曜禎第一部紀錄片,主要是側錄《禁燒石油焦與生煤地方自治條例》的推動過程,雖然積極用紀錄片參與政治,但其實楊曜禎並不是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只是個單純拍攝劇情短片的好手。 他早先拍攝劇情短片《特務交瘋》,描述兩名退休特務為了好友雷恩遭綁架而復出,卻掉入了雷恩自導自演的陷阱之中。這部短片除了運用電影《駭客任務》、《即刻救援》的經典橋段,劇情鋪排,乃至鏡頭、配樂與影片首尾字幕,都明顯有著好萊塢風格。身兼編劇、導演及攝影於一身的楊曜禎,在這部片中展露早慧的影視製作才華。而在另一部驚悚鬼片《Man InVisible》中,他更大玩鏡位切換手法,楊曜禎運作鏡頭語言的熟練度,超乎一般人對高中生的想像。 從熱愛電影汲取養分 高一就開始拍攝電影短片,楊曜禎對鏡頭的掌控能力相當熟稔,表現出超齡的鏡頭語言,這一切都歸功於他愛看電影,不斷從電影中汲取養分。 楊曜禎堪稱標準的「影癡」,他從國三迷上看電影,每個週末固定會看一兩部,從熱門商業片看到藝術片,看電影成為他的主要休閒活動。二○一五年跨年夜,臺北光點電影院舉辦「伍迪.艾倫之夜」,從午夜開始連放三部伍迪.艾倫作品,他特地與朋友北上追片,看到天亮才返家。 談起電影,楊曜禎立刻如數家珍起來,舉凡大衛.芬奇、克里斯多福.諾蘭、昆汀.塔倫提諾等電影導演,作品既有商業片魅力又具備藝術片內涵,讓他深為折服。楊曜禎發自內心的說,「是克里斯多福.諾蘭讓我喜歡上電影。」諾蘭早期的作品《記憶拼圖》、《頂尖對決》等,劇情鋪陳時空跳躍,非線性的呈現十分精采,即使造成觀眾理解劇情的障礙,仍吸引楊曜禎反覆觀看,僅《頂尖對決》一片,他便重複看了六、七遍以上。 對電影的熱愛,引發楊曜禎進一步了解電影拍攝、鏡頭語言等興趣,自己尋找《鏡頭之後》、《大師運鏡》等攝影美學的書籍閱讀,並與他所看過的電影相對照。上高中後,楊曜禎自學影音剪輯軟體,藉著參與電影社,嘗試拍攝短片。由於具備電影基礎,楊曜禎自導自拍的劇情短片,在校內的電影競賽中時常獲獎。 拿起相機說家鄉故事 從影癡成為劇情短片導演,問他後來為何拍攝空汙紀錄片,楊曜禎謙虛的說,他只是想拍「正經」一點的影片。 楊曜禎說,看了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後,曾帶給他很大的震撼。《第四公民》記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職員愛德華.史諾登,揭露美國政府全面監控計畫的始末。這部紀錄片讓全世界知道,美國政府背地裡做有損公民權利的事情,楊曜禎發現,影像的力量很大,能撼動與改變現實,於是他萌生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此時,正當雲林縣公民團體推動「禁燒石油焦與生煤」立法如火如荼,楊曜禎注意到臉書上討論的空汙議題,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他的學校位於臺灣PM2.5濃度最高的雲林斗六,平時只要空汙稍微嚴重,斗六東邊的遠山就被遮蔽而看不見,過去楊曜禎卻以為只是雲霧太重。當他意識到自己一直身處的環境,空氣汙染竟然如此嚴重,促使他著手拍攝紀錄片。 不過,楊曜禎缺乏拍攝紀錄片的概念,不知如何著手。他只能利用課餘時,斷斷續續收集資料與影像素材;再透過剪輯,試著將畫面連綴成可被理解的影像敘事。 不同於拍攝劇情片,故事情節及影音都在導演掌握之中,楊曜禎表示,拍攝紀錄片,不在掌控中的狀況多,像是無法預料受訪者會說些什麼,完全無法想像作品最終完成可能的模樣。又或是使用有攝影功能的相機拍攝時,因受訪者談話時間太長,相機過熱而自動關機。 他還曾經到麥寮鄉豐安國小取材,從校園圍牆內,就能看見六輕工廠的煙囪,學童在六輕煙囪的背景下嬉戲,本是極具張力的畫面,卻因當地風大、收音不佳,剪輯時只好忍痛捨去。 (全文詳見《青春共和國》2016/8 No.1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