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台灣國家新戰略─新南向政策系列(一)

美麗島電子報/陳敏鳳 2016.07.29 00:00
文章摘要:提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很多人抱持觀望的態度,因為對於東南亞發展經貿,任何人都可以講出一堆弱點,包括低度發展,又有排華情況,民情陌生、語言不通等等一堆矛盾,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給了大家並沒有太多的期待。 —多國走過錯誤來時路,東協國家如今成為日、中肉搏戰必爭之地 提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很多人抱持觀望的態度,因為對於東南亞發展經貿,任何人都可以講出一堆弱點,包括低度發展,又有排華情況,民情陌生、語言不通等等一堆矛盾,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給了大家並沒有太多的期待。 其實,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是鼓勵台灣前往投資設廠,結果台商依然利用最方便的方式來生根,就是做產品代工,再把製成品銷往美國等,也就是同樣是代工業,也沒有提升成比較高的產業層級,只是換了不同地方而已。 但新政府的南向產業隨著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到各縣市各部會的演講,加上又傳出一個新利多,就是有七十家的台商願意回台灣掛牌進入台灣的市場,好像真有的有那麼一回事。 筆者於是勤讀《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這跟《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並不是同一本書,而是專門探討東北亞和東南亞在二戰之後的發展,這是一本對於東南亞各國體及金融,工業發展等深入探討,也探討東北亞發達國家日本韓國及台灣在東南亞的情況。 當然日本韓國隨著二戰腳步,尤其是日本,根本就以台灣為基地,努力發展東南亞。當時戰爭的日本想把東南亞當國土延伸,毫不保留建立了很多基礎建設,一如台灣一般。台灣應該是基本,理論上更為先進。 所以今天在東南亞國家,日本深入各種基礎工程的投標,泰國公路等,很多日本的知名小說例如「再見,總有一天」由中山美穗及西島秀俊主演,故事就發生在東南亞,日劇很多都跟東南亞國家有關,由這些點可以知道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非常深沉。 美國過去以來只忙於中東或者最近圍堵中國,但在東南亞地區,其實也只有指揮講講話的實力,真的要深入各國政府關係,甚至拿上標案,美國也完全沒有興趣。 因此,再見十年後的南向政策,要面對兩大強力國家就是日本和中國在當地的搶標戰。 中國近來隨著政治意圖及經濟考慮,已經對東協地區投置非常大的心力,在東南亞搶標,中國最著名的就是低價標,有時甚至為當地國蓋高鐵,還可以放棄政府擔保,由民間公司來搶,反正就是要搶到標,不管成本到底會不會回收。日本面對中國低價標,通常會放棄,另闢蹊徑,交情老的國家給了中國標,通常會彌補另一標給日。 中日在東南亞的戰爭可是打得火熱,印尼高鐵給中國拿走了,但日本人隨即又拿回印度的高鐵。 至於韓國也有一些慘痛經驗,韓國現代公司會到泰國標下一段高速公路,從泰北到南邊,好像只五十八英里,結果失敗,大虧損,一個做鋼鐵的公司為何突然來東南亞蓋鐵路?這就是韓國一向擅長的國家隊,朴正熙以國家銀行作為支助,要求現代公司一定要往外發展。 結果溫帶的韓國要到泰國蓋公路,經驗不足,無法掌握熱帶天氣,對於公路工程的影響,結果慘賠幾百億收攤。 但是,從此現代公司已經可以用這個經驗去包攬了澳洲等高速公路,吸取失敗經驗可以再重新出發。現在,韓國工程實力雖不怎樣,但以韓流強勢入侵之勢,可以把他們電子產品擴大市場,自然也可為同國其他行業宣傳,總之,韓國在東南亞就是一個國家隊的概念,不可小看。 但可惜當時台灣人只知做代工,並不想把我們國家優秀的工程品質對外輸出,把東南亞當成另一個腹地,這是新舊南向政策的差別。 說真的,這也是我們國家面對西進外,另一重要的國家發展新戰略。試想,在大陸勞動越來越昂貴之際,台商早已逃生了,很多台南不是往東南亞逃,就是想找機會回來台灣,像建新輪胎也早移向東南亞。 也就是說,在西進面臨阻礙之後,新南向政策是勢必要爭取的,這是某種消極防止西進環境持續惡化,另也為台灣開拓新市場。 東南亞人口是中國大陸的一半左右,大陸有十二多億,東協有六千萬,但經濟成長率也達到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七,與中國經濟成長率比並不遜色。這還不算到2030年左右,印度人口會到十六億,比中國多出近四億的人口,就現在人口是紅利概念,東協及東南亞及印度都是過去的西進。 何況這些地區的GDP都有大幅成長,文明進步已不像廿年前,窮困的人民文明生活有所進步,說會脫欠款項應該不至於。 所以在過去八年西進,經濟並沒有長足的進步,另起爐灶、另闢戰場,的確要其必要性,不要全部投在西進,何況西進各方面已經對台灣無利可圖了。 至於台灣重返東南亞、重返東協,面對日本中國爭奪,台灣能是對手嗎?台灣工程品質不錯,但卻欠缺跨國財務及法律人才,這要如何克服呢?要進入東南亞,政策要準備什麼?這將在這個系列第二篇中予以說清楚。 【圖片為資料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