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屏東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劃成果發表會

中央社/ 2016.07.16 00:00
屏東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劃成果發表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60716 18:21:06)屏東縣從去年十月開始重新啟動社區規劃師,規劃培訓近40位來自縣內不同社區工作者投入社區文化改造,縣府16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展示社區夥伴協力打造社區新生活,縣長潘孟安肯定社區善用人文、環境資源,翻轉人與土地的鏈結,他強調,在社區規劃師協助下,今年已有10 社區投入社區營造,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社區相互學習,並結合農村再造,成為屏東的生活新起點。

昨日社區成果發表會在沿山公路泰山段(山下路與沿山公路交叉口)辦理,邀請近30個受培訓的社區代表以及40位屏東境內持續在社區蹲點營造的夥伴們共襄盛舉,潘縣長並與出席貴賓共同啟動象徵185線新地標章魚入口意象。

今年共有十個社區團隊獲得補助,在先前的培訓課程的薰陶下,以不同的思維與實踐回到自己的社區已「自力打造、在地雇工、社區備料庫、在地資材」為主,體現屏東好山好水,讓環境資源重新回到生活,讓生活的價值與環境結合。一路以來,潘孟安縣長分別在不同社區操作點以自身經驗與縣政願景向各社區夥伴來分享,除鼓舞了社區士氣之外,更顯示潘孟安縣長對於社區文化與地方特色資源經營的謙卑用心。

今年上半年度是以「示範教學工作坊」課程為主軸,希望不同社區議題公共化,也讓其他社區夥伴有機會理解並協力,透過共同勞動,協尋自然、人文、環境資源,打造社區新生活。

第一場是以「藝術‧水循環」為主,近年來沿山公路沿途蘊藏著豐富多元的休閒觀光資源,而「藝術」或許是可著墨發揮的議題。沿山公路泰山段上隱藏了鋼雕藝術家鄭陽晟的工作室,以不破壞自然棲地為樹木疏枝,轉化成「社區備料庫」是為另一種替代能源;以自然工法堆砌軟石護坡,創造生物棲地與水資源循環系統;以藝術手法將鐵件與石頭創作出石頭魚,悠游在大武山下的藝術圍籬。一對返鄉打拼的年輕夫妻,胼手胝足地創建「日出市集」,企盼山腳下的午後雷陣雨能多看照泰山社區的新活水。

第二場是以「棲地復育」為主,三地門鄉口社社區的居民極力想回復、喚醒部落的文化傳承,以及祭典儀式裡的重要意涵。因此,用來詮釋整個部落的豐功偉業的Lakarau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媒介,訴說著部落的文化故事。復育編織Lakarau的主要花草語系,並以莎卡蘭溪底的石板砌作「百步蛇」座椅,重新找回口社社區的文化詮釋權。

第三場是以「巷弄美學」為主,屏東夜市(金泉里)的巷弄美學從我們願意一起在巷弄角落中安歇開始,透過角落的欣賞、整理,重新檢視我們城市的紋理及風格。櫛比鱗次的木構低矮商家,有著歲月痕跡的木造拉門,沉默不語的石臼、木覘板,皆記錄著過往一幕幕日常生活的痕跡。將原先是職業介紹所的屋牆磚瓦溫柔拆卸,重新建構令人驚嘆一聲「WOW(瓦)樹」的壁畫,轉而構築成夜市裡的i-center;採集過去的喧囂,建構未來的況味,當下的溝通與理解詮釋著文化表現的自明性。

第四場是以「樹的倫理」為主,萬巒鄉萬和社區裡的一顆百年人心果樹,她是在地商號的傳家守護樹,早年的道路拓寬計畫切斷了祖厝與老樹的共生,導致百年人心果樹靜默一旁罕見人煙。全台老樹何其多,如何發掘老樹所背負的時代意涵與地方故事,再轉化到環境教育與當下生活樣式的融合或落差,這才是最重要的老樹課題。老樹不再僅是景觀或懷舊,而是能與當下生活以及環境教育概念與時俱進,企盼老樹不再是供俸的神祖牌位,而是每個世代都能和老樹好好生活在一起。

城鄉發展處長張桂鳳表示,「我們要和社區夥伴生活在一起,而生活美學與自然環境一定要以身體的勞動與觀念的翻轉去改變社區,並非仰賴大型補助,而是每年從細微處著手,但一定做到位。如此一來,社區規劃師便是地方政府最前線最專業的文化奇兵。」讓我們為在地住民與自然環境形塑出最美的一條生活路徑。

訊息來源:屏東縣政府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97335.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