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首位民選總統 李登輝被譽為台灣「民主先生」

NOWnews/ 2016.07.10 00:00
記者王叡嫻/台北報導

曾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民主先生」的前總統李登輝,對台灣民主改革有極大貢獻,不僅是台灣首位民選總統,任期內還推行多項改革,保障人民的自由及人權,卸任後的李登輝,依然對台灣政壇具有深厚的影響力。

李登輝生於台灣日治時期,農業經濟學家出身,因學歷高、能力強,為人聰明又謹慎,加上年青時都曾加入共產黨,經歷背景相似,因而深受蔣經國器重;1971年在監察院長王作榮引荐下,加入國民黨。

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時,李登輝以其農經專業入閣政務委員,成為當時台灣最年輕閣員;之後又被任命台北市長,3年後升任台灣省主席,不僅提倡「8萬農業大軍」、培養「核心農家」,並處理二重疏洪道糾紛。

1984年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並成功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李登輝擔任副總統期間,政府開始逐步推動解嚴,開放組織政黨與辦報,李登輝也被蔣經國賦予與黨外人士建立溝通管道的任務。

不過因為大學時期曾參與共產黨,留美期間也曾與台獨分子會面,李登輝返國任職農復會時,曾遭警備總部約談長達17小時,並持續一個禮拜才結束,讓他決定若有機會執政,絕對不讓百姓忍受這種白色恐佈之苦。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並成為國民黨主席,不僅推動修法,促進思想、言論、新聞和學術等自由,並下令釋放張學良、孫立人等遭政治軟禁者。

1990年台灣爆發2月政爭,李登輝在宋楚瑜的協助下,成為第8任總統,學運期間並接見「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達成4項追求民主的共識,並召開「國是會議」,解決萬年國會問題。

1991年李登輝宣布解嚴,並開展修憲工作,使各中央民代得換屆改選,並將台灣省主席、北高市長選舉及總統選舉改為民選,帶領台灣民主改革進入更深化階段。

在外交政策方面,李登輝採取務實外交,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的場合,並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不僅出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國家,並加強與日本關係,同時推動「南向政策」,以促進中華民國外交空間。

此外,為使兩岸關係正常化,1990年李登輝曾派親信蘇志誠充當密使,與大陸當時國家主席楊尚昆親信楊斯德秘密會談,之後又與汪道涵會談,並促成1992年辜汪會談,直到1995年遭新黨郁慕明揭發曝光而終止。

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角逐中華民國第9任正副總統時,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大陸在選舉後期,在台灣海峽舉行一串的軍演,美方也派艦巡防,「飛彈」與「選票」的對壘更形鮮明。所幸李連最後仍以54%勝出,成為台灣史上首位民選的國家元首。 由於大陸不斷在軍事外交上打壓台灣,1997年香港又回歸大陸,加上台灣失去重要邦交國南非後,李登輝遂在兩岸關係上,逐漸傾向台灣獨立;1999年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正式提出「兩國論」。 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第10任總統,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國民黨成為在野黨,結束台灣55年的統治,李登輝也實現了「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 不過,國民黨大選失利後,李登輝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2001年又因替台聯候選人站台,正式遭國民黨開除黨籍。 卸任後的李登輝並未歇息,不僅關懷偏鄉弱勢,並成為台聯的「精神領袖」,因他對台灣民主化付出有著重大的貢獻,即使已卸任多年,仍對台灣政壇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