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之鳥海域發生扣船糾紛後,一些來自日、台、中國有軍方關係的人接連從他們的背景發表這樣的觀點。例如說,沖之鳥扼守上海至紐澳間航運線,同時位處西太平洋第一與第二島鏈中心位置,靠近關島、塞班島、菲律賓和台灣,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幾年前,日本和美國曾在該處島礁周圍進行過軍事演習,更證實他敏感的戰略意義,如果日本把這幾塊礁石打造成人工島,建立港口甚至起降飛機,那麼它就可以成為連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重要跳板 ,日本已在與那國島部屬自衛隊監控中共軍事活動,未來要在沖之鳥礁進行戰略部屬已成必然…等等。
假如我們回顧1970年以來的東亞海域糾紛,類似的說法都曾一再的拿來形容爭端島礁的重要性。例如:釣魚臺位居第一島鏈的中心位置,掌控中國突破島鏈封鎖的樞紐地位;又如:全球三分之一石油貿易和一半的天然氣貿易,要過南海, 每天大約有1400萬桶原油經過南海,中國石油進口的80%以上經過南海海域,日本、韓國和台灣進口石油經過南海的更超過90%以上,南沙諸島掌控南海國際通道,看重戰略價值重要非凡,因此環南沙周邊各國搶占島礁擴建機場碼頭軍事設施,衝突不斷上升…。
換句話說,由於這些島礁位在戰略海域或海洋通路的中心位置,所以應該趕建基地,掌控整個海域或通路,也因此各國競相在這些島礁上大興土木,建碼頭鋪設機場以求發揮戰略價值。由於戰略地位這樣重要,於是大家爭執起來劍拔弩張,不可開交。
海權戰略鼻祖馬漢就是這樣看待英國,英國扼歐洲門戶的中央之島,海權戰略地位優越無比,根據同樣的理由,他建議美國占領菲律賓和夏威夷,而美果然真的這樣做了。
只是,要成為海權戰略基地,中央位置雖是最重要條件,但真的要當基地,也要有位置險要、防禦力及攻擊力強、豐富基地三個條件。問題是這三個條件沖之鳥、南沙、釣魚臺都完全不具備,於是無論要建設或掩護艦隊的要塞、艦隊存在的據點、艦隊攻勢出擊的基地甚至補給的基地乃至中繼站都不可能。目前南海任何一國擴建軍事設施雖然都令周邊國家爭相指責,但是由於島太小條件太差,又距離真正的基地太遙遠,因此再怎樣強化設施,一旦發生戰爭,一艘大型軍艦用不到一小時就足以把設施全部轟趴。
換句話說,艦隊與戰略據點要相互為用,互相供給互相支援據點,如今這些重要海域上各國爭占的島礁和艦隊是互相無法互相供給,互相支援的。
這樣的島礁在非戰爭期用來進行政治角力,爭奪資源固然可以,但是一旦真的開戰,這些島嶼礁易攻而不可守,根本是戰略負債不是戰略資產。
這樣說,一點也不表示上面談到了這些戰略位置重要的海域上沒有足以掌控海域的基地。只是這些基地都已經名花有主。由於歷史的因素—套用華人最喜歡搬出來用的「歷史」兩個字—這些據點幾乎完全都控制在美國的手裡。
1898年美國併呑夏威夷,擊敗西班牙並在菲律賓建立海軍基地正式展開建立海外霸時期。但是在1938年,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只有14個,遠少於其他列強。直到二戰爆發後,美國加快打造全球軍事基地體系,海外軍事基地高達1139個,戰後縮減為582個。然而隨著冷戰升溫,又增加到1041個。
現在美國海外軍事設施仍然有數百,遍布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太更是重點。美軍在這一地區設有7個基地群,占海外基地總數的42.7%。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外軍事戰略經歷了三個階段:從90年代初到1998年是美國海外軍事戰略保持「前沿存在」的階段,1999年到2001年美國海外軍事戰略加強「前沿部署」,現在,美國在亞太再平衡政策略下戰略再調整為先發制人的「前沿威懾打擊」,作為更積極,除了重回蘇比克灣外又對金蘭灣興趣重燃。
於是:在南海、東海、沖之鳥三個海域中,一旦發生戰爭,在軍事上真正可發揮海南海制權的是美軍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而部署在巴拉望島的美軍基地則會可以制控南沙群島,美軍力量覆蓋的海上咽喉有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重要的扼南海南端咽喉的基地在新加坡,南海的制海權根本不可能是南沙任何島礁。
在第一島鏈上的制海權是琉球的基地,戰略上釣魚臺根本毫無意義。
沖之鳥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在日本是硫磺島,在美國是關島,而夏威夷則是美國整個太平洋戰爭區的司令部所在,沖之鳥永遠不可能建設成據點。
結論是這樣的,這些島礁及海域的爭執的關鍵在海域劃界和海洋資源的爭奪,至於在軍事戰略上,這些海域都很重要,但是制海據點都掌握在美軍手中,由於真正的據點已經不再可得,於是動腦筋到小島小礁上其實是荒唐的。
【圖片為沖之鳥,資料照】